基层医疗践初心 党员先锋暖民心

在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镇,乡村医生刘贵芳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十几年来,她背着药箱走遍全村,为留守老人上门诊疗,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甚至将自家房子改造成“爱心敬老院”,免费照料孤寡老人。她的坚守,不仅诠释了医者仁心,更展现了共产党员“把群众当亲人”的朴素情怀。

基层医疗是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农村和偏远地区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党员医护人员的担当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日复一日的耐心问诊、风雨无阻的上门服务、细致入微的健康管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党员干部在基层医疗中该如何发挥作用?刘贵芳给出了答案:既要当好“专业能手”,更要当好“服务标兵”。在技术上,她不断学习新知识,考取全科医生资格,提升诊疗水平;在服务上,她主动摸排村民健康需求,建立慢性病档案,定期随访。这种“专业+服务”的双重角色,正是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范本。现实中,不少地区通过“党员责任区”“家庭医生签约”等机制,推动医护人员下沉一线。例如,浙江推行“红色医管家”服务,由党员医生带头包干片区,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然而,要让“刘贵芳们”不再孤军奋战,还需制度保障和资源倾斜。一方面,应完善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和晋升机制,让人才“留得住”;另一方面,要发挥党组织统筹作用,整合县域医共体资源,推动优质医疗力量下沉。例如,福建三明医改中,党员骨干带头组建巡回医疗队,定期进村入户,缓解了山区群众就医难题。

健康是民生之基。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和耐力。无论是刘贵芳的“爱心药箱”,还是千千万万党员医生的“深夜出诊”,点滴行动汇聚起来,就是党群连心的温暖力量。唯有始终把群众健康放在首位,用专业和温情筑牢健康防线,才能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