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不惧污名化,小米已经到了next level

鞭牛士 今日报道

7月19日晚间,一年一度的小米“科技春晚”落下帷幕,今年雷军以“勇气“为主题,分享了造车三年来的心路历程。

虽有过坎坷、迷茫和彷徨,但造车这条路上,小米一直信念感十足。“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三年多前,小米正处多事之秋,内外交困,《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的这句话鼓舞了雷军,更加坚定了他造车的决心。

在播放完一段雷军亲自驾驶小米SU7赛道漂移的视频后,现场在一阵欢呼雀跃声中迎来了高潮。雷军宣布,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

小米造车起初是一场并不被看好的冒险,从宣布造车到小米SU7正式亮相,都遭受了不少外界的质疑。尤其是在小米SU7亮相后,最大的质疑声来自,苹果造车十年都干不成,凭啥小米三年就能干成?

还有人调侃:“军,收手吧,外面都是XX。”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小米SU7卖不动,但小米SU7超预期表现,累计订单超10万台,为小米打响了翻身仗的第一枪。面对随之而来的交付质疑声,小米许下了“小米SU7全年10万辆交付目标预计在11月就可以提前达成”的承诺,再度为小米这家极具“勇气”的企业增添了魄力。

此外,发布会上的大小折叠系列小米年度新品的推出也给米粉们带来了不小惊喜。

不过,随着小米SU7的初步成就达成,又有人开始将雷军称为“爽文男主”,这一带有“污名化”的标签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就小米造车的三年经历来看,用“爽文男主”来形容雷军,无疑是对其努力和坚持的不尊重。

从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到被追捧,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小米又是如何实现硬核技术突破的?

小米的新十年,站稳高端化,跻身新能源车企队列

在中国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中,小米一直是舆论焦点。

从小米手机“高端化战略“的推出,到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伴随舆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在竞争白热化的手机市场,已然进入了存量博弈阶段,“高端化” 被公认为是手机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继续前进的必经之路。

2019年,小米提出了“小米+Redmi“双重品牌战略,开启了高端化探索。众所周知,小米手机自诞生以来便以 “极致性价比”著称,早年小米手机的用户主要以年轻科技爱好者为主。高端化战略一出便迎来了一片质疑。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真金白银砸了上百亿后,小米高端化开始初见成效。雷军曾放出狠话称,“做高端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

不负众望,于2020年发布的小米10系列是小米高端系列的处女作,首冲高端市场便拿下了“首发一分破2亿销售额”的突出成绩证明了自己。虽然后续发布的小米11、12系列陷入了短暂低谷,但紧接着发售的小米13、14系列芯片再次征服了市场。尤其是去年度10月发售的小米14系列新品,在徕卡的技术支持以及小米自研系统澎湃OS的全新融合下,小米14系列大受欢迎,开售5分钟销量已达小米13系列首销总量的600%,口碑与销量齐飞,至此小米在高端市场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如今,在手机领域小米已然与“高端”形成天然耦合,站稳了4-6K价位段,并可以与苹果、华为并肩。以此同时,在海外市场小米取得了不小突破,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以15%的市场份额连续16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

小米冲击高端化的成功经验,再次延续到了“不被看好”的小米汽车上。

三年前,决定跨界造车对小米是一场豪赌,过程历尽磨难。从决定造车、宣布造车、小米SU7正式上市至今,一直质疑声不断。

小米造车从一场意外开启,在小米被制裁后,破釜沉舟决定造车,从造一辆什么车,到自己出钱自己干,再到小米汽车上市,逐步销量征服市场。

2021 年小米手机遭到美国制裁,成为了小米造车的起点。得知美国决定后小米召开紧急董事会,讨论如果手机业务没法做公司该何去何从。接下来大半个月,雷军、王川等小米高管去往多个车厂进行了调研,很快下定了决心:此时入场造车是最好的选择。

2021年3月20日,小米对外正式宣布全资造车,引发外界的强烈关注。

自小米开始造车以来,市场上就一度存在着“小米汽车是没有技术的组装厂、贴牌厂”的质疑声。小米SU7上市前夕,小米市场部请了23位媒体朋友来帮忙出主意,结果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能卖3000辆就烧高香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小米汽车卖不动。

在小米SU7发布后,更是被铺天盖地的黑稿席卷,在友商的推波助澜下,漫山遍野都是对小米的调侃和嘲讽。“苹果三年十年都干不成,凭什么你们三年能干成?”

但对于小米来说,造车一事是破釜沉舟之举。为此小米投入了百亿研发资金,召集了3400多名工程师,及上千名国内外顶尖技术专家,已是诚意满满。

本着“懂一行、爱一行,才能真正干好一行“的信念感,雷军亲自下场带队造车,三年时间内,他亲自试驾了170多辆车型,写下了20万字试驾笔记,甚至亲自考取了赛车驾照,测试了工程车。在首款车型选择上,小米更是挑战了更难的纯电轿车,摒弃了更轻资产的代工模式,选择自主造车。在造车这条路上,小米选择了hard模式。但雷军深信,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真正的成功。

不负所望,小米SU7正式发售后表现出色,凭借硬刚特斯拉和保时捷再次翻红,正式挤上国产新能源车企牌桌。首月锁单及交付创行业记录,6月份累计交付量已超万台,并在7月份正式拿到了独立造车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的高端时尚属性也俘获了大量女性用户、BBA车主的青睐,而购买小米SU7的苹果用户占比高达51.9%。

小米SU7正式发布后,还引发了一轮价格战,小米的投资者们担忧着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而产能问题更是成为了销量攀升背后的隐患。

但小米汽车工厂给足了底气,面对交付质疑,小米高调立下了flag。随着产能提升,小米SU7迄今已完成交付3万台,预计将在11月提前完成全年10万辆的交付目标。预计12月,小米汽车将在全国59城、220家门店开业。

造车三年,对于小米来说,逆天改命,完成了关键跨越。在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曾言,“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硬核小米已经到了next level

AIGC应用的推动下,各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前夕。硬核科技企业的竞争也已经到了next level。

手机行业已经从比配置、比影像,过渡到比拼全生态能力,AI手机成为大势所趋;汽车行业也从卷续航和电池,逐步过渡到,卷智能、卷设计、卷巅峰性能。可以说,未来不造车的手机厂商,都要被降维打击,打造智能供应链生态才是未来,在下一个十年,智能制造能力将是对科技企业的最大考验。

在坚定战略引领,以及长期对技术的深耕和体系化布局下,如今的小米已经率先来到了next level,向构建领先的工业化智能制造产业闭环发起冲击。

从业绩端来看,经历了前两年的低潮期后,今年一季度小米再次实现了业绩狂奔。核心营收支柱手机业务回暖,尽显韧性,IoT业务也迎来了显著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小米总收入达到755亿元,同比增长27%,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经调净利润为65亿元,同比增长100.8%,创单季历史新高,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23亿元。

另外,小米多款全新产品也为行业带来了不小震撼。新一代折叠屏旗舰小米MIX Fold 4、首款小折叠小米 MIX Flip、性能魔王Redmi K70,都是小米硬科技实力的勋章。此外,小米Buds5耳机、 小米手环9、小米手表S4 Sport、米家空调Pro系列全新立式双出风、米家全效空气净化器 Ultra 增强版等多款旗舰产品层出,也见证了小米不断解锁的科技创新新成就。

2023年底,小米发布的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公有底座。如今,随着小米 SU7 正式亮相,「人车家全生态」实现关键闭环。截至 2024年7月,小米全球可连接设备数超8.23亿。从小米手机到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全面展开实现生态引领,全球领先的两座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新质生产力。

小米之前被质疑是组装厂,如今不仅拿到了造车资格,更是坐拥两座国内最先进手机智能工厂,和一座汽车工厂。在智能工厂加成下,当前小米手机绝大部分元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只差还在自研中的Soc芯片,补上最后一块国产替代版图。此外,小米在手机制造产业链,培养出一批优秀智能硬件企业。

努力“死磕”硬核技术,一直是小米的坚持。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已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多达99项细分领域。2023年总研发投入超过人民币200亿元。

更能彰显小米智能制造硬实力代表的,是小米自建自研三座智能工厂。

2020年初,小米北京亦庄智能工厂正式投产,是国内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厂商之一;时隔四年,小米汽车工厂揭幕投产,以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色,在产能拉满的情况下做到了76秒即可下线一辆小米汽车的高效。

而在今年7月8日,刚刚启用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投资24亿元,按照「世界级灯塔工厂标准」设计建设,硬件设备96.8%自研,制造软件100%自研,年产能1000万台旗舰手机,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小米最新发布的大小折叠手机全部来自全面量产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

这意味着小米已具备先进大工业智能制造的能力。带入到全球化视角,作为国产硬科技代表企业,小米在产业供应链端屡创佳绩、持续破圈,是属于整个中国硬核科技企业的高光时刻。

小米正在带领其背后的国产供应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中国制造力量也在从单纯的产品出海,技术出海,走向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更高层。

小米不断进行横向能力输出,通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输出、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产业投资赋能等多种方式,积极布局新兴产业领域,反哺国产供应链成长。

客观看待小米的进步

从不被看好、被贬低污名化到证明自己,小米的进步与成就有目可睹。

在行业陷入混沌时,总会需要某个“伟大的创新者”来打破僵局,作为闯入生态的新物种,创新者总是会被质疑。

像小米一样,不被看好的创新者不在少数。例如,此前被喷没技术只配做低端网约车的比亚迪,如今却研发出了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最牛的混动技术,令质疑者咋舌。

早在小米OS亮相时,小米也遭遇到嘲讽和质疑,被称为“套壳的安卓系统”,也有不少人质疑雷军在革命的道路上没有走得更远,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过于消极的评价。澎湃OS是雷军对科技未来的一次探索,是一种对创新精神的坚持。

如今即便小米SU7的成功肉眼可见,但依旧有人质疑其产能、毛利率以及接下来第二代产品,这部分人忽略的是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上下的苦功以及对智能汽车产业链的贡献。

一个思考,客观看待小米的进步真的难吗?

首先要厘清的是,在商业世界中,没有非黑即白,尤其是对于小米这样规模体量足够大的公司,在光鲜亮丽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成就光环之外,无论是在业绩走向还是决策制定上,都有不足之处,但只是硬币的一面,不应当被无限放大。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在传播途径多元化,人人皆为自媒体的当下,具备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估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科技创新是一项门槛极高的尝试,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非比寻常。成立十四年来,小米一直死磕硬科技创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以及尊重的。但却有人将小米雷军调侃为“爽文男主”,”爽文男主”的设定固然吸引眼球,足够猎奇能吸引来不少流量,但轻描淡写中却错失了对勇于尝试的科技创新者应有的尊重。数字经济的商业逻辑下,流量与收益直接挂钩。我们应当警惕成为这部分流量获利者的助攻者。

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是民营企业家和创新者们茁壮成长的土壤。正是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勇往直前,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要知道,小米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跌跌撞一路走来的。我们更应当关注创新者的成长,关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指责和抨击。

再者,关乎于人性的阴暗面,尤其是在内卷的社会大环境下,负面声音会无形中被放大。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感属于第三层需求,人类需要归属在某一种群体里的安全感,“污名化”本身就带有一种排他性,通过排斥一类群体,划分阵营,通过给一小部分群体打上标签来标榜自己的优越感。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要轻易被那些负能量、偏激言论所影响。

最后,愿创新者都拥有被嘲笑的勇气,而真正硬核的科技创新者,不惧“污名化”。正如雷军所说,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