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雷军年度演讲谈造车:始于手机遭制裁,拒绝百亿估值,王传福曾称“捏了把汗”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张雅婷

7月19日消息,2024雷军年度演讲活动正式举行,主题为“小米造车这三年”。

在大约1个多小时的演讲中,雷军分享了小米造车这三年的心路历程,并向外界透露了许多关于小米造车的细节。

雷军表示,小米一开始选择造车,是因为被美国制裁。“当时有董事问,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有小米董事就建议雷军造车,在讨论会上,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

甚至,雷军透露称,李斌和何小鹏一致力劝他造车。“我在写PPT的时候我都在想,我造车对他们俩有啥好处,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做了一个友商吗?我一直在想,也许他们就是单纯为我好,为小米好。”

而在决定造车后,有几家VC给小米汽车开价估值100亿美金。之所以拒绝独立融资、独立上市,雷军表示是因为造车周期很长,如果拿了别人的钱,想法上很长时间保持一致,是几乎不可能。

对于这个决定,王传福还评价小米称,特别佩服他们的勇气,但是多少还是为小米捏了把汗。

而在决定造车之后,雷军表示自己大概试驾了170多辆车,整理了20万字的笔记和资料。“我自己测试了10多次样车,累计测了5000公里。最难忘的一次是今年1月份从北京到上海,早晨6点到晚上9点,一个人开了15个小时1276公里,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一个人能开这么远。”

而在汽车亮相后,小米遭遇了各种质疑、批评和诋毁,很多人并不看好小米汽车,有媒体人认为小米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

面对压力,雷军表示年初确定产能的时候,内心很矛盾——定多的担心卖不掉,定少了担心不够卖,大家又骂饥饿营销。

最后,雷军称是他的自信让他下了决心,年初产能订了76000辆。“我深知这是个疯狂的目标,但我也很清楚,其实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往前冲。”

后来,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后,4分钟大定破1万,27分钟破5万,雷军表示三年来所有的痛苦、委屈、不被理解,全部烟消云散。

以下为雷军年度演讲全文(经编辑删改):

3月28号小米SU7正式发布,热度远超想象,一夜之间就成了现象级的爆品。过去的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感觉每天都像在梦里一样。

回顾过去1000多个日日夜夜,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小米造车源于一个意外,那是在2021年的1月15号早上7点多钟,我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那一下子犹如晴天霹雳,我马上就懵了我们很快就召开了紧急的董事会,商量如何应对。

在董事会上有一个董事问,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有一个董事就建议我说,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当天下午我们第一次认真讨论造车,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我觉得造车风险太大,我们还是认真做个调研,于是我们组成了1个6个人的调研工作组,70多天的时间里面马不停蹄去了10多个城市,调研了85场,面访了200多人。

在调研的过程中,有2个好朋友一致力劝我造车就是李斌和何小鹏。说实话,我在写ppt的时候我都在想,我造车对他们俩有啥好处,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做了一个友商吗?我一直在想,也许他们就是单纯为我好,为小米好。

所以随着调研不断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觉得小米必须干,同时我也表达了我的担心,汽车行业会不会跟手机一样赢家通吃,最后全球可能只能活下去5~8家,如果我们不能进入全球前5,有可能我们就活不下去。

所以如果我们要造车的话,首先要有长期打算,其次一定要奔着全球前5去,这就意味着要准备烧很多的钱。我们当时的观点认为,最少需要100亿美元。

董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说支持上车,但是由于投入实在过大,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

我完全没有想到董事会会有这样的要求,在之后的几天的时间里面,我每天都在焦灼中度过,那个时候的小米正处在多事之秋。

当时我们上市两年半,整个公司正处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型之中,特别痛苦,而且我们手机的高端化刚刚开始。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周受资的离职,给我当头一棒。这些事情全部交杂在一起,我内心乱成了一团麻。

在每一个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大干一场,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又迷茫了。我反复在问自己,创业这么苦,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而且风险这么大,万一输了,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的收场吗?还有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精力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

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思来想去,想了整整一个星期,特别的煎熬。3月30号我正式回复了董事会,如果这件事情小米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

当天我们就正式公告,小米下场造车,雷军带队,10年内全资投入100亿美金。晚上我们举办了发布会,其实那天我状态特别不好,重感冒,嗓子几乎都说不出话了。

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当时我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我们在短短的半年之间,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7000人,收到了38万份简历。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的关心,4月5号组团到访小米,他们带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三年多前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我说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且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

他们第二个问题说,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

的确有几家VC给小米汽车开价,当时因为市场特别好,估值100亿美金,各位想一想,小米汽车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金,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想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拒绝,为什么?

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法上很长时间保持一致,是几乎不可能,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大量的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我非常清楚,我觉得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的支持。所以,最后我们决定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

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但是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

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的冲击,我们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

当我们决定造车以后,其实还面临无数的挑战,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两三百台新车,是一个卷得不得了的行业。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车非常的重要,我们该怎么造车,我们该造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刚开始,我们的团队找了一大堆的报告,开始学习、研究,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一上来就泼一盆冷水。我说,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了,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我说我们把问题先简化。

第二个问题来了,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一辆什么样的车?大概是轿车和SUV各占一半。从研发角度来说,高车容易、低车难,做SUV相对容易,做轿车要难一些,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干还是SUV。

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干起,先从难的干起,等轿车干好了,再干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下决心干纯电轿车。

三年多前有很多朋友劝我说,你们已经晚了,赶紧出车找家代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刚开始我们也这样想过,既找过代工,也想过收购,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下了决心,

从核心技术上绝对不要想走捷径。

为什么?因为之前我们吃过大亏。14年前我们小米创业的时候,从模式创新开始,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我们还在补课。

所以当我们再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当我们下了决心以后,我们的投入非常坚决,我们的项目一开始就启动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就这样我们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

到了2021年年底,第一次项目的正式评审会开始,我们大家都挺激动,结果会开下来,开的特别郁闷,大家的分歧特别大,吵来吵去,最后下决心整个产品方案推倒重干。

我觉得大家的春节都过得不好,都特别焦虑,我们的项目进度怎么样?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的日程,把我们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抓过来开会,商量怎么解决。

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谁也没有想到开成了一个马拉松式的会议。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晨9点吵到晚上9点。其实当时我们团队1000多人,大家都在等我们这个会议的结果,我们就是在进度压力巨大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放下来先吵清楚。

今天回想这个会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面对面的讨论,帮助了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

这21天的会我总结下来,我觉得形成了一个最重要的共识,小米作为一个新来的,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要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来就颠覆。

基于这21天的会,我们这10来个人就成了真正的战友,可以背靠背信任,才能应对之后的无数的考验。谁也没想到,会议一结束,考验来得这么之快,上海疫情爆发,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我们研发怎么办?大家手提肩扛,把能扛回去的设备全部扛回家,在家里做研发。

我们相隔如此的遥远,却又感受到如此的紧密。我记得SU7的很多产品决策,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中完成的,我们甚至在这个期间还办了几次线上的庆功会。当我们遇到阶段性的成果的时候,我们就把红酒寄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大家就联网云喝酒。

由于这样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帮助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我们的项目居然没耽误,居然还能够按计划进行。

到了2023年8月16号,第一辆试产车出来,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谁知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我们小米SU7如期交付。

过去的三年时间,其实我个人琢磨的最多的是,我怎么可以能把车做好。后来我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

如果我要做车的话,我一定要懂车,一定要爱车,才有机会把车做好。所以我个人造车的第一步,大家可能不信,我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开车。

10多年前,由于工作方面公司调配了专职司机,从那以后其实我很少开车,当我决定造车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决心自己开车,重新开始开车,就有点像新手上路,其实手忙脚乱,我的的确确花了好几天才慢慢适应。

当时我让司机坐副驾,同事们看到也是开玩笑说,你的司机好有面子,老板亲自开车。因为我们小米汽车来了非常多有经验的同学,干了一辈子的车,见多识广,开过很多的车,经验非常丰富,我跟他们工作的时候有巨大的压力,我后来在想我一定要尽快补上这一课,我一定要试驾足够多的车,我要迅速抹平这个信息的鸿沟。

不知不觉三年下来我大概试驾了170多辆车,我找不少我们的同事和朋友借过车,前几天我整理了一下笔记和资料,居然有20多万字。

在今年1月份我们还开展了最大规模的路面测试,投入了576辆样车,测试了30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周围的所有的公路总测试里程达到了540万公里。

我们所有的高管在初期上市前,测试了超过10万公里,我自己的话测试了10多次,累计测了5000公里。我最难忘的一次是什么?是今年1月份从北京到上海,早晨6点到晚上9点,一个人开了15个小时1276公里,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一个人能开这么远。

我们就是这样紧锣密鼓干了三年多时间,在研发的过程中一直非常的低调,一直也没有做任何宣传。

去年年底3月,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很多人觉得不错,觉得有点横空出世。但没过几天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质疑、批评和诋毁,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苹果10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3年能干成?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我咋知道他们为啥10年干不成?

其实这个产业已经很成熟了,我觉得三年干成了是一个标准的时间,再加上几家友商推波助澜,漫山遍野的调侃和嘲讽。

我觉得这些都是小事,真正的困难是,我们在上市前的两三个月跟大家沟通交流的时候,居然发现所有人都认为不行。

我跟他们说,我们的配置体验都比Model3好很多,人家跟我说买Model3的都是特斯拉,都是马斯克的铁粉,他们肯定不会买那个SU7。我们精心为女车主设计的防晒\收纳,但很多人说,女车主肯定不买这样的性能车。

我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的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一共请了23位,我也万万没想到,绝大部分人都不考虑,他们认为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我说了两三个小时,说到口干舌燥,完全改变不了他们的观点,所以让人无比的绝望。

真正考验我的信心是今年2月份要确定产能,汽车生产很复杂,供应链条很长,我们2月份要确定全年产能要订多少货,很多人建议订3万辆。我内心是非常矛盾的,定多的担心卖不掉,定少了担心不够卖,大家又骂我饥饿营销。

这个时候我的自信让我下了决心,各位大家知道我们在年初定了多少吗?76000辆。这意味着什么?去掉爬坡时间,月销1万。纯电轿车月销1万的只有一辆车,就是特斯拉的Model3。

也就是说,我从第一天下的目标就是数一数二,如果卖不出去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对车卖不出去没概念,大家看我的工厂很大是吧?我那个工厂只能存3000的车。

我深知这是个疯狂的目标,但我也很清楚,其实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往前冲。

更大的难题是定价,价格定错了,后果不堪设想上百亿的损失,三年的时间付之东流,纯电车成本很高,除了特斯拉几乎所有纯电车都在亏损,所以合理定价我们的业务才能持续成长,超低价只是饮鸩止渴。

在发布会的前一天,我们最后的价格决策会时间不长,但争论非常激烈。

我们的初期配置体验远超Model3,我觉得我们要有勇气定到215000,这个已经比Model3便宜3万,我觉得竞争力已经非常强大,但销售的同学们还是非常担忧,我讲完以后整个会场一片寂静。直到现场的一位高管说,就定这个价格,无论卖多少量,我们小米都认。

3月28号发布会,我极度的紧张,嗓子沙哑,就像10年寒窗苦读的学生终于参加高考,我在台上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才一步一步放松下来。

当我公布定价,现场的观众一片欢呼,我心里才踏实。发布会后我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同事非常激动跑进来告诉我,4分钟破1万,27分钟破5万,三年来所有的痛苦、委屈、不被理解,全部烟消云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