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大模型还能怎么创新?复旦教授邱锡鹏:需在新的架构、多模态等方面多做研究

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31期,对话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MOSS大模型负责人邱锡鹏。

嘉宾简介:

邱锡鹏,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国内第一个对话式语言大模型“MOSS”负责人,曾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与基础模型,在 ACL等知名会议上发表 100 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1.5万余次。

划重点:

1.现在大模型整体架构比较雷同,要想做出创新,还需在新的架构、幻觉问题、多模态等方面多做研究。

2.我本身就比较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复旦是一个让我觉得舒服宽松的地方,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大模型是一个非常长的周期链,预训练是开始的部分,后面还有指令的微调和对齐,是有非常多研究机会的。

4.想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需提升大模型之间多智能体协同的能力,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多个大模型,像人一样,取各之所长,合作起来完成一件事。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现在大模型整体架构比较雷同,要想做出创新,还需在新的架构、幻觉问题、多模态等方面多做研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MOSS大模型负责人邱锡鹏,在2023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正式开幕前对搜狐科技表示。

“MOSS”是国内第一个对话式语言大模型。谈及做大模型的初心,邱锡鹏说道,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是课题组一直在做的事,ChatGPT发布之前就已经在做,只不过那时做的属于底层的基础模型,是不能直接和人进行交互的。

他认为ChatGPT的确可以被认为是革命性的,以对话的形式让模型能够和人类直接交互,同时当模型足够大时,通用能力非常强。

1997年,邱锡鹏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学士学位,他表示,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热忱就是在读本科时听完导师的报告,慢慢了解这个领域后被激发出来的,直到现在都保持非常高的热情。2001年毕业后,邱锡鹏继续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到2006年毕业后加入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可以说,邱锡鹏将自己学业和工作的记忆都完整保存在了复旦大学。

当好奇为何邱锡鹏对复旦大学如此偏爱时,他没有过多考虑地回答道,“我本身就比较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复旦是一个让我觉得舒服宽松的地方,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邱锡鹏坦言,现在国内的大模型和OpenAI的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一方面要去追赶,另一方面要把它非常强的推理能力尽快复现出来,并追求超越。

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一直被认为是天文数字,随着大模型规模的发展,“新手”迈入大模型赛道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他表示,“现在大模型的训练成本相较于最初是低了些的,和训练效率有关。早期上百张卡并行的话,GPU利用率大概30%到40%,现在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把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另外,早期大家只关注数据量,现在更多是只训练高质量数据,从而降低训练的时间。”

现在大模型赛道究竟还适合新手入局吗?

邱锡鹏认为,大模型是一个非常长的周期链,预训练是开始的部分,后面还有指令的微调和对齐,是有非常多研究机会的。

“但预训练这块确实是投入的时间长,投入的资金也大,回报比较慢,我觉得是不太适合新人去做了,除非你能有更好的想法。因为估计你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摸清其中的门道。”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整理编辑)

搜狐科技:大模型发展热潮转眼间已是半年,对比开始阶段,您觉得现阶段大模型的发展方向和研发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邱锡鹏:变化肯定是有的,比如往多模态和更大的模型方向去发展,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超级对齐”,以及开源的社区越来越多。

实话实说现在我们这些模型和OpenAI的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一方面我们要去追赶,另一方面要把它非常强的推理能力尽快复现出来,并追求超越。

从学术角度来说,要有创新性。现在大模型整个架构都比较雷同,未来大模型想要发展还需在新的架构、幻觉问题、多模态等方面多做研究。

搜狐科技:您是如何理解刚才提到的“超级对齐”的?

邱锡鹏:之前都是人给机器打分,但其实是有问题存在的。比如涉及到价值观的话,每个人之间都是有差异性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不太一样。

现在就是在寻找一种更公平的评分机制,比如不仅利用人的反馈,还用到环境的反馈,或者说写一段代码代替人给机器打分。

搜狐科技:很多人还习惯于用参数量级评判一个模型是否为“大模型”,这种判断方式科学吗?参数量级是否还是决定大模型能力的必要条件?

邱锡鹏:参数量大并不是唯一判断条件,训练数据量也要大,使得模型具备类似思维涌现的能力。

搜狐科技:现在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依旧很高吗?日前媒体报道OpenAI 的CEO奥特曼前不久还去找中东土豪融资,请问大模型训练成本未来能慢慢降下来吗?

邱锡鹏:我是觉得训练成本相较于初期是低了些的,和训练效率有关。早期上百张卡并行的话,GPU利用率大概30%到40%,现在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把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另外,早期大家只关注数据量,现在更多是只训练高质量数据,从而降低训练的时间。

搜狐科技:MOSS大模型商业化落地进展怎么样了,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已进入盈利阶段?

邱锡鹏:我们现在是开源,下载量非常多,也听说在不同的行业有具体的应用。但我们是高校团队,还是以研究为主,并没有太多深入各个行业去了解。

解决行业问题的话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类是直接处理文本数据的,比如医疗、金融等;另一类是充当中间控制台角色,比如在智能制造行业,用户把需求说给语言模型,再由语言模型控制机械动作。

搜狐科技:您将会在CNCC上讨论大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产业应用展望,从MOSS作为最早国内对话式语言大模型来看,感觉您是一位具有前瞻性发展眼光的人。您也曾表示更看重大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即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那么您觉得大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机会点在于什么?

邱锡鹏:现在很多智能,比如常见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等都是专用的,语音识别只能做语音识别,不能做人脸识别。但“通用人工智能”就像人类的大脑一样,能处理所有事,这也是AI领域的终极目标。

对于通用人工智能来说,如何拓展出更多的模态是现在正在研究的。GPT虽然展示出很强大的通用性,但它还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下一步如果想往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就要让它能够接入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模态的数据,并让它能够理解和处理,包括生成。

同时要让大模型学会使用工具,就像人一样,一个人本身的能力可能并不强,但人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对于大模型而言,可以通过接入插件来实现。

第三就是要提升大模型之间多智能体协同的能力,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多个大模型,像人一样,取各之所长,合作起来完成一件事。

搜狐科技:您将会在CNCC上讨论让大语言模型具有内生的语音对话能力,能请您谈下具体这是怎样一种能力吗?

邱锡鹏:这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因为我们觉得现在的大模型如果想直接和人类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话,前面必须先做一个语音识别,然后回复出来的文字还需要做一个文字转语音的工作,相当于多出了两个模块。

但我们觉得这好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模型本身能够更好的理解语言,加一个额外的声音和文本之间转换没有必要,所以我们想让它直接接收声音信号,并且直接返回声音。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避免了原来语音识别过程中信息缺失的问题。

搜狐科技:展望十年后,您觉得“大模型时代”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

邱锡鹏:大模型现在相当于一个中枢,那将来肯定变成各种各样角色化的智能体。比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模型,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模型。它能真正充当个人的助理、高级伴侣之类的。

并且它可以以实体的形态出现,比如放在机器人上或出现在家庭里面等等,我觉得很快都会实现。

第二十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3)将于2023年10月26-28日在沈阳举行,会议以“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字中国建设”为主题,展望前沿趋势,分享创新成果。本届大会共设19个特邀报告、3场大会论坛,130场技术论坛和丰富的活动及展览展示,ACM、IEEE CS、IPSJ、KIISE等国际合作学会的代表将出席这一盛会,线下参会人员预计达到万人规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