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键盘到底有多脏?你绝对想象不到……

撰文 |Ziv

审校 | Skin

来源 | 把科学带回家

打工人每天离不开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咖啡。)

(图片来源:见水印)

没错,就是键鼠套装。不管是不是出于自愿,我们的手每天都要在键盘鼠标上流连好几个小时。

键盘总是难以避免地承受一些其他东西,比如 食物残渣、灰尘、油脂、各种各样的液体,和不知道被手从哪里带来的细菌。而它又很容易在搞卫生时被忽略,成为一个卫生死角。

英国消费者组织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键盘的肮脏程度可能是马桶座圈的5倍

(图片来源:Duskfall Crew - Unsplash)

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研究从美国100个办公室采集了样本,结果显示,电脑 键盘上每平方英寸(大约6.5平方厘米)有 3295个微生物鼠标有1676个微生物

除了上完厕所、吃完东西不洗手,皮肤正常分泌的汗液和油脂也很容易滞留在键盘上,这就导致键盘成了细菌的温床。

一边吃糖一边说话,溅出的糖汁难免会落到键盘上,让键盘变得黏糊糊的,还容易吸引来很多同样喜欢吃糖的细菌(图片来源:GIPHY)

美国华盛顿特区一所小学曾爆发一场诺如病毒,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报告, 病毒的传染源正是学校里公用的键盘和鼠标

当时学校里有103人患病,为了找到传染源,人们在学校内外各个物体表面采集了样本,发现键盘和鼠标上的诺如病毒检测呈阳性。

键盘里的食物残渣不仅能滋生细菌,还会 吸引来一些其他的不速之客。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表示脏兮兮、油腻腻的键盘会吸引来真正的“鼠”。

鼠鼠来咯~(图片来源:GIPHY)

一位办公室在伦敦的员工很困惑地发现,当她按下键盘按键后, 会有“种子”从里面弹射出来,然而她并没有在桌子附近吃过什么含有种子的食物。

后来她发现所谓的“种子”其实是 老鼠的粪便颗粒罢了。

键盘上经常被检测出的危险成分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会附着在人体的皮肤表面上、毛囊中,以及鼻粘膜等上呼吸道黏膜中。

被染色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图片来源:CDC - wiki)

这种细菌会让皮肤长丘疹,能够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比如中耳炎、鼻窦炎、肺炎等等。还会引起食物中毒,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和腹泻的症状。

一项研究从大学教师和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办公设备上采集了样本,结果发现 96%的键盘上可以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除此以外,还有 微球菌链球菌,以及以 大肠杆菌等等。

大肠杆菌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照片(图片来源:wiki)

这项研究还对比了手机和键盘表面的菌群,发现 键盘上的微生物种类更加丰富。其中杆菌的检出率更高,它们以有机物为食,研究人员由此推测 样本主人极有可能经常在键盘附近吃东西

不过万幸的是,即使只用常见的消毒湿巾进行简单清洁,也能大大减少键盘上的菌群。

消毒前(左)和消毒后(右)从键盘中分离出的细菌(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虽说可以“大大减少”,但键盘表面很难达到零污染,因为按键之间的 缝隙很难清洁,而这里又 格外容易积聚灰尘和有机物基质,为细菌生长提供沃土。

想要给键盘彻底清洁一下,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首先是将键盘倒扣过来,用力摇晃(如果是笔记本电脑别忘了先关机拔电源)。你会惊喜地发现里面能掉出不少小零食(如果是机械键盘,可以把键帽拆下来仔细清理)。

来自同事的友情提醒(图片来源:聪明勇敢有力气的Skin)

大块的脏东西掉出来以后,还会有很多异物卡在键盘键下面,这时候可以 借助压缩空气罐除尘。或者你也可以从网上找到各种给键盘清灰的小刷子或者吸尘器等等。

类似这种压缩空气罐,但是别对着一个地方一直吹(图片来源:截图)

为了防止手指上的油脂、喝饮料时溅上去的糖这种又油又黏的东西在键盘上聚集,最好每周用沾水的布或者纸擦一下键盘。

但对于已经形成的污垢和细菌,只用湿布擦就毫无用处了,需要一些魔法药水的帮忙。

(图片来源:GIPHY)

键盘缝隙中可以用棉签蘸一点 含有异丙醇的清洗剂清理,它能杀死主要细菌和大多数潜在污染物。由于蒸发速度快,它对于电子元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清理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时,这点非常重要。

有些专门用于清洁电脑键盘的喷雾和湿巾含有抗菌化学成分,可以杀死细菌,并给表面消毒,或者也可以使用普通湿巾多擦几遍。

(图片来源:GIPHY)

别等键盘变成这样再动手:

(图片来源:wiki)

参考资料:

[1]https://www.livescience.com/6679-clean-dirty-keyboard.html

[2]https://home.howstuffworks.com/home-improvement/household-hints-tips/cleaning-organizing/germier-than-your-toilet-clean-your-keyboard-now2.htm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10060/

[4]https://abcnews.go.com/Health/Healthday/story?id=4509937&page=1

-----

-----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版权归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