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老汉跪地求水,三成乔木渴死,沙漠治理适不适合种乔木?

原标题:宁夏灵武老汉跪地求水,三成乔木渴死,沙漠治理适不适合种乔木?

近日,宁夏灵武一60多岁老人因煤矿供水承诺未兑现,造成大批林木面临枯死困境的新闻,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很多网友对这名老人20年如一日在干旱荒滩开展无偿植树的行为表示由衷地钦佩,同时对煤矿在开采和运营时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出尔反而的行为表示愤慨。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少,植树造林的成本很高而且成活率低,所以在荒漠种植乔木这种生态治理模式并不科学。那么,这种观点正不正确呢?

干旱地区缺水问题是瓶颈

大家知道,现在地球上的干旱地区分布很广泛,仅沙漠荒漠区就占到了地球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而沙漠区的形成,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降水量稀少。

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引发降水量稀少的原因,则更多的是与海陆空间分布以及地形地貌有关,那些距离海洋较远或者处在高大山脉的背风坡区域的地方,湿润的水汽很难到达那里,失去了充足水分的滋养,同时再加上漫长的风力、阳光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地表岩石逐渐破解分裂,变为越来越细小的沙粒,并通过外力作用逐渐移动、聚集和堆积,遮盖了原来的地表,沙漠就此形成。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人们亟需更多的生存空间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对沙漠以及干旱区进行生态治理成为当务之急。但是,恰恰因为沙漠地区独特的区位、比较恶劣的气候条件,造成了对沙漠治理的难度要比其他地区要难得多。

不能仅靠输水来进行生态治理

要想达到对沙漠的有效治理,有效提高地表的植被覆盖度是关键,首要的任务就是有支持绿色植物存活的条件。有人认为,大量抽取沙漠地区的地下水或者从其他地区输送充足的水源,就会在沙漠或者干旱地区形成绿洲,其实这种想法是极为不科学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干旱地区的气候。如果在干旱地区大量种植乔木等需水量大的植物,那么就必须足够的水源补给,而干旱区降水少、蒸发量大的实际,会使这些水源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蒸发的形式散逸到其他地区,并且还极有可能加大当地地下水的缺乏,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二是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如果没有搞清楚状况,一味地在干旱地区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乔木,势必会需要大量的水源补给,而仅依靠抽取地下水的方式,那么久而久之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由于沙漠区域的地下水往往是连通状态的,地下水位的下降将会直接导致其他以地下水为主要补给的绿洲,失去了有效的补给渠道,最终造成周围好不容易形成的绿洲萎缩的局面。

三是所需要的投入很大。相对于灌木和草类来说,单位面积覆盖的乔木耗水量量要高出几十倍,要保障这些乔木顺利生长,除了必需的水源以外,还需要电力输送、设备运输、人员生活补给、抽水井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维护等,综合成本要高得多。

因此,在沙漠等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不但困难重重,而且花费量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治沙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生态治理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主要原因,这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

治理沙漠需要在用水需求和经济成本上作平衡

我国近年来在治理沙漠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像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的面积已经比原来缩小了很多,甚至局部已经彻底转变,这是我国上下齐心协力、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所换回来的结果。纵观我国的沙漠治理,其关键点就是在用水需求和经济成本上逐渐取得平衡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一种动态治理。

也就是说,必须遵循自然系统整体性的原则,是一个从小到大、从边缘到内部、从数量到质量的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从初期开始,就依靠大量的水源输入、依靠种植固土效果强劲的乔木来进行改善绝对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科学,也取得不了理想的效果。

从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进行干旱区甚至沙漠的治理,最有效的还是采取生物工程为主,而且要区分近中远三个阶段。

从初期来看,应该从干旱区和沙漠的边缘入手,主要选择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比如骆驼刺、沙打旺、苜蓿、狼尾草等,应用草方格等沙障、致密物覆盖、喷洒固沙胶等措施,再配合一些简单的水利工程,保证这些植物的成活率,当它们具备一定的固水固沙和储水蓄水能力之后,再逐渐扩大种植范围。

从中期来看,当具有一定规模的上述草本植物达到一定面积以后,能够抵挡住沙化土地的扩张,那么就会在这个区域内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群体效应,从而对局部区域的小气候产生影响,形成水汽的良性微循环,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种植一些耐寒的灌木或乔木,比如胡杨、梭梭树、沙柳、光棍树等,进一步巩固治沙蓄水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需水量较大的速生杨,是不适合栽种在干旱地区的,因为它对水的消耗速率比对生态治理的贡献率明显要高,属于经济树种,但不应该划为生态树种的行列。

从远期来看,当一个治理区域通过上述措施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时,就可以考虑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修建规模更大一些的水利措施,来推进大区域的水源补给,以此作为基础保障,更多的是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来实现动态的稳定循环。

一般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通过数年、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就可以在治理区的内部和近边缘地带种植更多的耐寒乔木,从根本上推动新老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新老交替,最终实现稳定的治理成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