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逆温、逆湿、逆辐射、逆地形、逆断层、逆时针!盘点高中地理各种“逆”!!!

逆温

1.逆温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

2.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高低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3.逆温的利与弊

①利: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出现逆温的好处有:

a.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b.逆温出现在高空,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②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逆湿定义

逆湿现象: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上面湿度高、下面湿度低。而当两个下垫面附近湿度不一样,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导致湿度小的地方下面湿度高、上面湿度低,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土壤逆湿:

干旱地区的土壤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逆湿现象产生示意图

形成条件

①气温低,蒸发微弱,水汽易凝结,导致下垫面下方湿度高。

②周边地区较为干旱,下垫面上方湿度相对较低。

③水汽来源地出现冷岛效应,气流下沉,产生水平气流流动。

积极影响

①土壤中水分增多,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变土壤的墒情,改善土壤条件

②土壤条件改善,进一步改善了植被的生长条件,可能会提高植被覆盖率

扩展

“冷岛效应”

定义:“冷岛效应”特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等区域,上空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30℃左右,蒸发量也约小一半,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发生过程:

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

大气凭借自身的温度向外辐射能量,为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现象

(1)温室效应

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 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要少一些。月球则因为没有像地球这样的大气,表面温度变化剧烈。

(2)白天云天气温比晴天低;夜里云天气温比晴天高。

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多云,由于云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在晚秋和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寒冬里人造烟幕能起到防霜冻作用,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可以预防霜冻。

特性

大气逆辐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除此之外与云的状况密切相关,但没有显著的日变化。

云量多,空气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简单理解就是地面射出的光很容易被云反射回来。

空气洁净,云量少,被大气反射的太阳直接辐射少,大多射到地面,地面辐射加强,大气辐射也跟着加强,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加强。

大气逆辐射由两部分组成:

(1)来自大气本身的热辐射。主要是地面以上1~2 km内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的辐射;

(2)来自云的热辐射。是云体发射出并经过大气窗口到达地面的长波辐射。

顺地形与逆地形

顺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顺地形。逆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

断裂构造

a.指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叫断裂。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的断裂构造叫节理,例如风景名胜区的“一线天”。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称断层,其中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

b.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进行分类。

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断面倾角大于40度为冲断层,小于25度为逆掩断层。

沿断层走向即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换转断层或枢纽断层。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自转方向与经度的确定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经度值分布规律是:东经度向东递增,向西递减,西经度向东递减,向西递增;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东经度的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一致。

甲图东经度逆时针递增,可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所以是北极上空的俯视图,乙图东经度顺时针递增,可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所以是南极上空的俯视图。

甲图是北极上空的俯视图,自转方向呈逆时针,0º→B→180 º逆时针递增,所以B为90°E,同理可得乙图中B为90°E。

锋面气旋系统

示意图(北半球锋面气旋)

解读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PN和PM处)。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暖锋总是分布在气旋的东部,冷锋总是分布在气旋的西部。北半球,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南半球,锋面随气流呈顺时针方向移动。

暖锋的前方C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的后方A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太平洋表层环流:由太平洋南、北部副热带热带高压中心向四周吹的盛行风系是形成南、北天平样较低纬度大洋温水环流系统的主要因素。由于风向和洋流流向都受地转偏向力的制约,再加上陆地的影响,所以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的四周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由北赤道暖流、黑潮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组成;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四周洋流呈逆时针方向,主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在北太平洋较高纬度地区常年受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中心控制,由四周吹向低压中心的风系呈逆时针方向运行,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冷水环流,这一环流包括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亲潮寒流。另外,在太平洋的赤道附近还形成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高考真题】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A 2、C

【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考点定位】: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对流层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的大气结构。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所以逆温最强的时在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时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离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到达峰值。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考点链接】

云瀑亦名瀑布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瀑布云有着“银河倒泻”“白龙窜谷”的美誉,在江西庐山风景区经常能看到瀑布云奇观:云层像瀑布一样长练垂地,延绵不绝,群峰如同海中礁石,在波涛中巍然不动 (下图)。据此完成下题。

(1)图中云瀑( )

A.高度可达对流层顶部 B.逆光时观测效果最佳

C.受热呈垂直上升运动 D.反映近地面大气对流强

(2)庐山云瀑景观形成因素有( )

A.天气、地形 B.河流、大气环流 C.纬度、地形 D.气候、人类活动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盐城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

(1)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天文学意义上的夜晚,是从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18°开始计算的,此时太阳的暮光消失,夜晚真正来临,这才是开始观测星空的正确时间。近年来,青海省冷湖镇附近的赛什腾山成为天文爱好者观测星空的理想之地。下图为冷湖镇及周边区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太阳落下地平线,并没有真正进入夜晚,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D.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6.春分日,天文爱好者到赛什腾山观测星空的开始时间,不应早于北京时间( )

A.18:00 B.19:12 C.21:00 D.22:48

7.与藏北高原无人区相比,赛什腾山成为观测星空理想之地的主要优势是( )

A.夜间云量更少 B.无城镇光污染 C.大气透明度更高 D.交通较便利

热浪通常是指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影响范围较大的极端酷热天气,城市地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在热浪事件中易出现更大的风险。下图示意上海市2016-2017年7月城、郊在热浪和非热浪期间的2m气温(离地2m高度的气温)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表示该月非热浪期间上海市郊区2m气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热浪期间,上海( )

A.城市风增强,海陆风减弱 B.城市风减弱,海陆风增强

C.城市风减弱,海陆风减弱 D.城市风增强,海陆风增强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夏季夜雨现象分布广泛,而且地域性强,总体来看夜雨主要分布在山区及其附近地区,包括高原和盆地。山区夜雨的形成与地形引起的山谷风环流有关,高原夜雨可能与夏季积状云较多有关。下图示意我国9个典型夜雨分布区夜间与白天降水百分比的差异(夜间降水百分比减去白天降水百分比)。

(1)结合上图,比较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夜雨的差异。

(2)分析四川盆地多夜雨的成因。

(3)分析昼晴夜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B;2.A

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综合知识。当流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或悬崖时,就会像水一样向下流,形成云瀑。云瀑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地形才能形成,对流层顶部在中低纬度地区高度达10 千米以上,A错误:对观测者而言,逆光时云对阳光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强,层次感和光感效果强,观测效果最佳,B正确;“云层像瀑布一样”可见云瀑主要是大气的下沉运动,C错误;近地面大气对流强,不利于下沉气流的形成,D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云瀑的形成过程。雨后初晴的早晨,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山地海拔高,水汽易遇冷凝结,或夜间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夜间气温降低幅度大,大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水汽沿着坡面下沉,最容易形成云瀑景观,故云瀑景观的形成和天气、地形有关,与河流、大气环流、纬度、气候、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A正确,B、C、D错误。

答案:3.D;4.B

解析:3.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D对,A、B、C错。

4.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对。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

答案:5.A;6.C;7.D

解析:5.由于地球有大气层,太阳落下地平线以后,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线被空气分子向四面八方散射,使天空仍然亮着,A项正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昼夜温差上,B项错误。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发射作用,需要在太阳还没落到地平线上,C项错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的现象,D项错误。故选A。

6.根据题意,要完全进入夜晚,需要等到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18°,即要在日落后1小时12分左右,又因为春分日冷湖镇(93°E)日落的地方时为18时,由此算出赛腾山观测星空的开始时间为19时12分,可推算出此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约为21时,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7.本题要求与藏北高原相比,藏北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夜间云量少,人口稀少,无城镇光污染并且大气透明度较高,所以赛什腾山比藏北高原不具有这些优势,ABC项错误。从图中的信息,赛什腾山铁路、公路连接,交通较为便利,D项正确。故选D。

答案:8.D;9.)D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热浪期间的2m气温应高于非热浪期间的2m气温,所以②④表示非热浪期间2m气温,排除A、C;城区由于受热岛效应的影响,2m气温应高于郊区,所以②表示城区非热浪期间2m气温,④表示郊区非热浪期间2m气温,B错误,D正确,故选D。

9.热浪期间,上海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差异更为显著,城市风增强;同时,热浪期间为7月,陆地增温迅速,海陆气温差异加大,海陆风也增强,故选D。

10.【答案】:

(1)四川盆地夜雨发生频率大于青藏高原,说明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

(2)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四川盆地比较封闭,夜间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丰富降水。

(3)昼晴,光照强,利于农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可补充土壤水分,滋润土壤,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足够水分;同时夜雨还可使气温降低,减少农作物养分的损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盆地夜雨发生频率大于青藏高原,说明四川盆地夜雨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

(2)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夜间,四川盆地比较封闭,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丰富降水。

(3)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有机物积累,可提高其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作物呼吸作用减弱,有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加之雨水蒸发消耗减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1~3题。

1.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中心 B.荒漠中心 C.绿洲边缘的荒漠 D.荒漠边缘的绿洲

2.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3.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 B.改善土壤条件 C.加剧风力侵蚀 D.导致降水增多

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干扰的戈壁天气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

A.1-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5.导致1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

A.生物水 B.河流水 C.凝结水 D.地下水

6.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A.蒸发减弱 B.温差变小 C.蒸腾减弱 D.下渗累积

答案:1.C 2.B 3.B 4.A 5.C 6.D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