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建筑物可以由人造人骨、大麻、细菌副产品或吸收温室气体排放并持续数千年的混凝土制成。建筑材料的创新导致合成创造物比我们已经使用的更强大、更轻、更可持续,可能会导致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建筑。
1.动物血制成的砖
丰富但几乎总是被浪费的动物血液 是一种不太可能 - 也是可怕 - 可能用于建造砖块的基础材料。建筑系毕业生杰克·芒罗对血液进行消毒,加入沙子并将它们烘烤在一起,制成了一种坚固、外观传统的防水砖。
2.半透明混凝土
Litracon是光纤和精细混凝土的组合,作为预制构件生产,具有令人惊讶的强度的半透明玻璃外观。它是手工制作的,所以每个块都有自己独特的光模式。
3.细菌积木
细菌会在未来建造我们房屋的墙壁吗?科学家们通过将某些材料喂给特定种类的细菌来指导生物塑料、纤维素和其他材料的制造。由此产生的代谢过程会产生可用于各种过程的固体、令人惊讶的耐用副产品。细菌甚至可能制造出可用于在火星上建造的砖块。
4.可使用 16,000 年的混凝土
麻省理工学院正在开发的新混凝土不仅会大大减少目前与制造这种材料相关的碳排放,而且还会导致所需数量的惊人减少。那是因为它的强度足以持续令人难以置信的 16,000 年。这种混凝土不仅更坚固,而且更轻、更薄,因此大型轻质结构需要的材料要少得多。
5.大麻混凝土:大麻生物复合材料
一种由大麻、石灰和水制成的新型生物复合保温墙材料不仅环保,而且由于在大麻种植和收获过程中储存的二氧化碳量,实际上是负碳的。它是 100% 可回收、防水和防火的,可用于从墙壁、绝缘材料到地板的所有物品。一旦拆除,该材料可用作肥料。
6.敏感瓷砖
感光元件由嵌入基板中的光导矩阵组成,因此它们以与光纤类似的方式重定向和散射入射光。这些瓷砖周围的阴影产生运动会产生有趣的涟漪效果,并且瓷砖会吸收和“渗出”颜色。
7.可弯曲混凝土
一种新型混凝土不仅可以在 5% 的拉伸应变下弯曲,而且可以通过自愈来实现。该材料在弯曲时会形成微裂纹,然后在暴露于水和二氧化碳后会自行密封。
8.节水砖
一侧看起来像普通红砖的东西包含一条水道,可以将水从建筑物的一侧引导到水池中,用于浴室、喷泉、清洁、消防或灌溉。“节水”砖 由粉碎的落叶和再生塑料制成。
9.气凝胶
气凝胶是如此之轻,你甚至感觉不到它在你的手中,气凝胶的体积密度是所有已知多孔固体中最低的,而且它是一种强大的绝缘材料。它由一种凝胶制成,其液体成分已被空气取代,它很薄、透气、防火、坚固且不吸水。制造商现在正在生产它作为绝缘片材,但它仍然非常昂贵。
10.电气化木材
由预制木质元件和金属层制成的复合材料实际上可以使灯和其他电子设备直接插入木材而无需任何电缆。由 trans|alpin 开发的电气化木质材料可以彻底改变家具。
11.液态花岗岩
在高温下比混凝土更安全,但同样用途广泛,“液态花岗岩”由 30-70% 的回收材料制成,使用的水泥不到预制混凝土中的三分之一。它可用于需要最高级别防火保护的建筑项目。
12.Novacem固碳水泥
每年生产 29 亿吨水泥,占全球 CO2 年产量的 5%。Novacem是一种由硅酸镁制成的水泥替代品,实际上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有可能实现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减少之一,每吨浇注混凝土减少 800 公斤的碳排放,并吸收另外 50 公斤。
13.弹性照明灯
由一次性吸管制成的“ flexicomb”是一种柔性材料,可形成半透明的蜂窝状基质,可用于制造照明灯具和其他物品。
14.动能玻璃
一种名为“活玻璃”的新材料可以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房间内人类的呼吸自动打开和关闭它的“鳃”。它由嵌入电线的硅胶制成,电线会因电刺激而收缩,当二氧化碳含量高时,鳃可以调节空气质量。
15.Zeoform:可回收、低碳
这种类似硬木的材料仅使用纤维素和水,是塑料和树脂的环保替代品。Zeoform 采用天然无胶工艺制成,纤维素纤维在水中粘合在一起,可以喷涂、模塑或成型为各种物体。
16.人造骨
人体骨骼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复合材料的灵感来源,该复合材料可以使用 3D 打印机在几个小时内完成。正如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通过分散能量和将损伤分布到更大区域来帮助天然骨骼承受断裂一样,柔软的黑色聚合物和坚硬的蓝色聚合物也可以起到砖和砂浆墙的作用。3D 打印的骨骼材料的抗断裂性是其任何部件的 22 倍,有朝一日,它可以用作整个建筑物的基础。
最后分享一些电子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回复关键词,自动获得下载链接。
下面是广告地带,我们是专注于被动房和零碳建筑的企业,如果你有被动房或者零碳建筑可以来零零昊洽谈合作:
零零昊绿建科技为您带来
零碳建筑
健康节能建筑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恒温恒湿恒氧舒适建筑
被动房、被动式低能耗建筑
设计、供货、施工、运营、认证
多项绿建服务
诚招合作伙伴
联系如下
碳中和建筑引领者
(朋友圈将满,无合作意向者请勿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