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穿越“黑障”神十三返回舱顺利着陆

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在半空展开,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缓缓下落。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感觉良好”乘组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翟志刚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撤离空间站、登上神舟十三号飞船,是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家的第一步。

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9时0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构成。返回过程中,飞船高度从距地面400公里逐渐下降,轨道舱率先与返回舱分离,随后发动机开机。再入大气层前,推进舱也完成分离,返回舱则进入返回轨道。

此时,返回舱距地面大约100公里,进入大气层时必须精确控制自身姿态。角度太小无法进入,若角度过大,返回过程中会因为速度过快而烧毁。

再入大气层是飞船返回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舱体要承受气动加热,舱外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航天员要承受再入过载、震动和噪声;同时返回舱进入“黑障”阶段——舱体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高温高压的电离气体层,气体层像剑鞘一样包裹在返回器表面,隔绝返回器与地面测控站之间的通信联络。不过,虽然返回舱下落时宛如一颗“火流星”,但依靠舱体表面敷设的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热量,舱内温度能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

在这段静默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相控阵体制测量雷达“看破”在黑障区“隐身”的返回舱,持续开展跟踪测量,防止返回舱偏离预定的着陆区域。

“神舟十三号报告……”在近5分钟的沉寂后,返回舱冲破“黑障”,通讯再次建立,翟志刚的声音依旧沉着稳健。

返回舱高度继续下降,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依次打开。伞花绽放,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中掌声雷动。护航神舟十三号降落的主伞面积达1200平方米,由1900多块伞衣拼接而成,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大小,拉直长度近7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

在降落伞的保护下,返回舱从每秒200米左右减速至每秒8米左右,但这个速度仍不能保证航天员落地的绝对安全。着陆前的最后几米,返回舱智能计算高度、速度等信息,反推发动机在最佳时机点火“刹车”,速度降至每秒2米左右着陆,飞船内部的缓冲座椅也会为航天员提供落地保护。

茫茫大漠中,一片尘土飞扬,返回舱以直立姿态成功精准着陆于预定落区。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编辑:孟紫薇

流程编辑 邰绍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