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伊始,电商金融恍然成为业界焦点。阿里巴巴、慧聪、京东这样的电商强者和以建银为代表的银行巨头,均迅速建立起各自的电商金融体系,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 |
两大模式PK 合作银行仍是主流
上述6家企业中,阿里巴巴和苏宁都已拿到了开展独立贷款业务的牌照,采用的是由旗下独立子公司直接放贷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积累用户的信用及行为数据,放贷灵活,且有较强的控制力,劣势则在于有政策风险和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受区域限制。
京东、慧聪等大多数电商企业则采用的是与银行合作的方式,电商将平台数据转化为银行认可的信用额度,银行依此完成独立审批、发放贷款。
这种模式有利于回避政策和资金风险,由银行出面,也能方便地提供更高额度、更长授信。此外,电商企业的信用数据还能被银行征信体系认可并使用。缺点在于容易重新陷入银行操作死板,审批困难的境地。此前,阿里巴巴曾与建行合作尝试过此种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
目前,这六家企业中,阿里小贷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阿里金融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时间阿里金融完成170万笔贷款,平均每笔贷款7000余元,上半年累计投放贷款130亿元。
捆绑供应商 金融成未来
电商企业开展金融业务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收取服务费用,获得额外的收入。2012年7月20日,阿里金融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以此计算一年中阿里金融的利息收入将达3.65亿元。
而除了潜在的收入增长点,金融服务还将对平台供应链和生态起到黏着作用:由于金融借贷需要信用凭证,其往往和支付、物流等供应链环节紧密对接,通过供应商在支付、物流上的数据和凭证进行抵押担保。
这也意味着,供应商一旦要申请金融贷款服务,需在物流、支付上与电商平台进行深度对接,因此将很难脱离平台本身的生态。
日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对企业2013年的规划中,不约而同地都强调了金融这一业务。未来,自身金融体系的建设,必将越来越被电商企业所重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