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玉
经过12年的纠结,三网融合终于在政策层面上破冰,广电和电信迎来豁然开朗的局势。
三网融合是顺应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而推出的国家战略,与之前受制于部门利益掣肘而迟迟无法推进相比,此次政策三个阶段倒逼式的推进时间表显示了政府基于国家利益推行三网融合的坚定意志。然而,在三网融合破局当前,围绕平衡双方利益的各种观点、争论频现,唯独在用户利益上集体失语。因此,对于现在的电信和广电来说,超越狭隘的部门利益之争,如何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扬长避短才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电先行的政策倾斜
2010年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在此次宣布的三网融合政策中,虽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电信运营商进行内容制作和传输,但电信企业并未获得内容集成和运营资格,即决定在平台上能播什么、怎么播、何时播等,甚至连制作权也没有突破广电内容管理的核心领地,内容的监控还需通过广电总局。
广电则获得进入电信领域的入场券,将在宽带和IPTV业务上与电信展开正面竞争,“双向进入”成为“不对称开放”,这将直接导致电信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跟不上三网融合发展步伐,无疑将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利益的平衡木还在摇摆
早在1998年国家就提出要进行三网融合,此后,三网融合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但由于历史和利益问题,进展比较缓慢。
对于此次政策,业界普遍解读为,尽管是“双向进入”,但其实是“非对称单向进入”,国家在给尚未完全政企分开、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广电系“留些时间”,让其优先发展,以期未来能与电信运营商站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政府已首先从政策层面上对各方利益的纠结做出一定的倾斜。然而,借助政府管制进入市场竞争,本身就是对市场竞争的否定。
新政发布之后,围绕广电和电信两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成为外界解读的重点。从充斥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广电系统对自身内容优势地位的维护相当坚决,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与电信行业的竞争俨然成为广电唯一的思路。广电“保守”、“落后”的形象在媒体的连番报道中不断被放大,封闭的管理体制和分层区域垄断的市场结构被认为是三网融合的障碍。
如今,三网融合开局不久就已经传来一些不和谐之声,看来实现真正的三网融合的破冰还有待时日。
很多专家和政府官员在谈到如何推行三网融合时往往会着重强调平衡产业利益,这实际上也是困局长期难突破后形成的惯性思维。
创新思路,用户利益最大化是关键
三网融合是国家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国内经济发展之需而提出的国家战略,说到底,广大民众还是受益的最大方。在此前激烈的讨论中,谁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话题的焦点,唯独三网融合最终面向的广大用户的利益成为被漠视的角落。
三网融合将使普通民众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全新生活,而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将真正把这一国家战略推向实践。三网融合将使现有产业链重构,为传输系统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服务商、终端制造商、内容及增值服务提供商、新型服务提供商等带来发展良机,其背后蕴含的商机和机会将是巨大的。商机无处不在,谁掌握了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数据整合技术、方法,谁就将最终胜出。
目前所谓的“双向进入”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各家都想在三网融合推进之初占尽先机,取得优势地位,但是三网融合作为大势所趋,并非朝夕可以达成的愿望,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短期的利益得失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英美等已实行三网融合多年的国家经验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一家独大。面对人们日益丰富而多元化的信息化需求,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业务和应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广电和电信应该打破竞争实现竞合。依据规划,我国三网融合的初步愿景是最迟到2015年,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起体制机制。政府的本意在于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能够扬长避短,有效利用资源。
在技术不是问题,内容才是关键的现阶段,在现有体制的掣肘下,如何用一种创新的思路在法律、标准、体制、运营方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双方有必要打破体制和观念的藩篱,着眼于三网融合的大势,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从用户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整合现有资源,而非死守着现有优势,用政策为盾牌获得暂时的领先,这样才能将三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更快地推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