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从9月6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关村电脑节发展主论坛上得知,北京中关村近期对20多年的区域创新史进行总结,将区域创新实践分为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集群创新和优势创新等五个级别。目前,地区创新已从整合、集群创新向优势创新阶段迈进。
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军在论坛上介绍,为了更好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能力,中关村近期结合自身20多年的发展经验,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把自主创新的具体实践分为五个级别。
中关村的初始创新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核心是制度创新。政府实施“放水养鱼”政策,减少企业负担,企业追踪国外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关村进入整合和集群创新阶段,其特征为政府逐步从管理走向服务,一些产业联盟开始发挥作用,企业创新成果开始实现产业化。同时,政产学研融合,形成植根于创新文化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科技创新取得了极大成绩,相继研制出超级计算机、星光多媒体芯片、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技术等原创性成果。近年,中关村已从整合、集群创新向优势创新迈进,其特征是政产学研高度契合,形成创新战略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优势,并成为新产业的发源地。
有关专家在会上指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中,中关村是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因此,中关村这一创新模型的探索,对管理机构如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能力,在思想方法和管理手段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梅萌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
企业+大学=中关村世界级公司
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中关村将来最有闪光点和最有含金量的是什么?是扶持出一批自主创新世界级的公司。
自主创新或者是有核心技术,比拼的对象是谁?是世界级的公司。要做一般的买卖,一般的产品,可能对手和你的体量差不多,但是要做核心技术就一定是天字号的公司,这样企业在自主创新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时候难度就非常高。从我身边已经聚集起来拥有世界顶尖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他们自主创新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和大学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互补,是一种强强优势的结合。
首先对企业来说,企业和大学结合办工程中心或者是委托研究,方式非常多。把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和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一个非常好的结合,这个结合使得企业在创新上能够有一个大的提升。对于大学也有好处,从全球来看,眼下最好最精的东西不是在大学,很多都是在企业。一个大学要想办成百年老店,千年老店,在学科上面一定要有学科的制高点,学科制高点的获得只有两个,一种是自我成长,另外就是通过技术转移,通过产学研把大学的学科优势很好的提升,这样企业和大学都有积极性。
大学在知识产权上可能要的多一点,因为大学更重视自己的声誉,重视知识产权方面。企业可以在技术创新方面多得一点。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大学和企业是一种互补,一种双赢。
王文京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关村发展三部曲
用友是1988年在中关村建立,基本上经历了中关村从正式建立园区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关村初始创新是从上世纪80年左右开始,正式建立园区是1988年,到现在18年的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我把它叫做中关村发展三部曲。
第一个阶段就是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主要的创新核心是制度创新,当时打破原有制度的限制,很多人从原来的体制里面走出来,创办新型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使得一批企业要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那个时候应该讲很多公司都还是区域性的公司,比如说在北京地区,在华北地区很有影响力。当时产业中心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第二个阶段的核心是产业化,一批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全国性最大的公司,像联想、方正这样的公司,包括用友在财务软件、管理软件领域。一批公司在这个阶段先后成为上市公司,这个时候产业的重心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转移到上地高技术产业园区,一个公司有自己的一幢楼。进入到21世纪,中关村园区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核心是国际化,准确地说就是各个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因为光做到国内领先已经不够了,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是全球的国际竞争,所以这个时候要求中关村的企业必须有国际竞争力。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欣喜看到中关村有一些国际级的公司在园区里出现,这是中关村的第三个台阶,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说中关村这个地区不能够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起来,不能够形成一个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我想中关村的前途是堪忧的。我觉得第三跳现在也是相当关键的。
战超
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总经济师
技术转移中的政策缺失
中国科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与原国家经贸委合作部进行合作,从1996年到2005年共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合作4000项。至今2000多个项目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在中关村,中科院与投资商合作,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办企业,现在已有4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亿元。
在产学研过程当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衔接关系并没有衔接得很好,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到企业或者是到产业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第二个问题就觉得无论从研究机构来看,还是从企业来看,自主创新的能力应该说还是不够,这是从面上来说。表现主要是两个类型,科研人员做的工作和企业的技术工作衔接不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科研人员开发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接收不成熟技术方面是有一定的问题。第三个方面我们觉得还有一些政策体制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技术并不是技术的转移,而且这个过程应该能够提高能力,提高能力应该牵扯到人转移的问题,但是在人转移的问题上还有政策方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十一点五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