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网上,网络暴力此起彼伏:南宁某网站发出一则名叫“卡巴斯基”的网民题为“全南宁市通缉此人”的帖子,称广西某学院一女学生因赌球欠他2.59万元,已写下借条,却因躲债不知下落。帖子公布了女大学生的照片、就读院系、曾住址、手机号码、电话号码、QQ等详细资料。
前不久,一位记者因在《我型我秀》中说了两句格格们认为“不中听”的话,有人便在百度贴吧上贴:“悬赏1000元购买某某的家庭地址和电话。”随即便有人在贴吧内发表“某某真实身份、职业、背景全披露”的帖子,公布了所谓他家的电话,他经常去的网站,甚至包括他上司的电话。
从网上的恶语相向,到劫持域名、邮箱、封ID,乃至窃取他人网上私密资料,网络暴力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山露水,它的背后,是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一些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网络暴力时,给事件的参与者冠以“强加道德的批判哄客”和“以键盘为武器的暴民”等称呼。其实,网络暴力,并非我们的国粹,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韩国是世界上网络社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该国的网络暴力已发展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韩国人声称曾遭遇过网络暴力。
互联网的兴盛,Web2.0的繁荣,使大量处于模糊模式的论坛成为网络暴力的发起地,在这个自由世界里,基本没有法律约束,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实质体现出一些人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认知方面的不成熟。“爱起来惊心动魄,恨起来血肉横飞”,“一语不合,兵戎相见”。这种以挑战规则作为价值的体现,是极为危险的。在法律约束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下,人性的卑劣得到了充分的表演。一支支以隐匿的身份躲在暗处射出的带毒之箭,一滴滴群情激愤的网络口水,就会在义愤填膺护卫道德准则的旗号下,用一种暴力的方式伤害别人,侵害了另一方人的正当隐私权,淹没了另一方人的正当表达的权利,进而衍生成一种扭曲的广场式狂欢。
面对网络暴力的不断升级,如何避免青少年遭受网络暴力的侵害,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要教育网民,学点古人“君子慎独”的自我修身方法,在没人在场、个人独自活动时,也不能无所顾忌。慎对匿名加入群体后所表现出的暴虐和放纵,客观地发表意见,保持平和,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没有正式消息来源的网络传言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帖文。应该明白,网络世界虽然虚拟,却并非“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网络空间,也应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前不久,北京某教育中心因在网络上发布针对其员工的“网络通缉令”而被法院判罚就是最好的说明。
“不干净的东西吃下去会坏肚子”,不文明的风气也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互联网已成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之际,网络道德的失范更是不可小觑。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相应的规则,抵制网络暴力之风,努力建构法治社会基本的网络文明,使互联网成为“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的场所。 (责任编辑:ro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