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王海平通讯员马伟宏
“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大多数天文学者都赞同冥王星‘降级’”。昨天,正在布拉格出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北京天文馆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博士在接受早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根据决议(草案)的内容,与八大经典行星相比,冥王星将被归为一个新类——“类冥行星”。 而且从目前看来,决议(草案)的通过似乎已成定局。
当地时间24日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表决将可能会决定是否今后太阳系将只有8颗经典大行星,而把冥王星和不久前发现的被有些人称为第10颗大行星的“齐娜”都正式归类到“海王外天体”。
现场学者争执不下
“当前的观测正在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重要的是,我们对天体的命名需要反映我们目前的认识”,朱进表示,“会上的争吵比较激烈,分歧也很大,学者们为说服对方都会拿出一些新的证据。”
据介绍,IAU行星定义委员会共有7名成员,他们不停地深入到各国学者中去“游说”,希望能够支持由其起草的《协议》。
朱进表示,如按照这样的定义,则谷神星可划分为行星,但由于历史原因(一般叫做小行星),可以将其称为“矮行星”(dwarfplanet)。
“从通俗的角度看,给行星下定义的标准可以说是形状和引力性质标准”,朱进介绍,在讨论比谷神星还大的塞德娜星时,由于该星“长相”不圆,所以学者们也有了“圆脸派”和“长脸派”之分,“圆脸派”认为该星不属行星。
多数学者赞同“类冥行星”
按照新提出的“行星”定义,实际上冥王星也是行星,但与八大经典行星相反,叫做“类冥行星”。
朱进向早报记者表示,“以此角度看,冥王星实际上就不属于八大经典行星了,所以它降级了”,可以理解成恢复了19世纪“八大行星”的说法,“在此方面,有中国学者力争,嗓门比麦克风还大”,朱进表示,中国学者认为冥王星目前并没有被航天器实地探测,对其了解甚少,因此现在下结论显得过早,而这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也有部分天文学者依然主张保留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的经典行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原首席科学家李广宇研究员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冥王星其历史地位和多年来的天文影响,应将其保留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冥王星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它比地球大,所以将其作为大行星去研究的,而天文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大行星概念,只是当时为研究方便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据了解,现任该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马月华研究员也前往参与本次大会,而她的观点也是建议保留。
李广宇认为,尽管目前人们对太阳系天体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理论上存在突破认知的可能性无法避免,“从太阳系天体的成分上去划分归类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地球、金星、水星、小行星等,是由岩石组成的,可叫做岩石类天体;土星、木星等由气体组成,可划为气体类天体;冥王星、齐娜、彗星等主要成分是冰雪,称为冰类天体。”
行星定义一路曲折
1930年2月,美国学者汤博发现了太阳系第九颗大行星冥王星,轨道在海王星之外,绕太阳一周需248年。但随后科学家又发现,冥王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0.24%,直径为2274千米,比月亮还小。从这个角度看,“瘦小”的冥王星的引力影响根本不能导致海王星运行轨道的偏差,所以有人认为冥王星的发现不过只是一种巧合——冥王星不属于太阳系的经典行星。
随后,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柯伊伯作出猜想,认为在海王星轨道外,应有大量以冰雪为主要成分的小天体存在,它们仿佛一群巨大的彗核,在远远地围绕太阳运转——而冥王星就是属于这类天体。
到了1992年,有天文学家竟然真的在海王星轨道外发现了一个柯伊伯所猜想的、直径在200千米左右的天体。此后的10多年,“柯伊伯猜想天体”被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大量捕获,迄今已发现了1000多颗,至此,“柯伊伯带天体”被正式命名。
2005年1月8日,“齐娜”(编号“2003UB313”)被发现,直径2350千米,比冥王星稍大,它的发现轰动一时,被称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据了解,冥王星是目前人类唯一没有用探测器近距离观测到的九大行星。2006年1月17日,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发射升空,将详细考察冥王星的大气和结构。按计划,它到达冥王星并开始探测要花上9年之久。 (责任编辑:史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