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部分图片来自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
2005年8月,在堪察加半岛东海岸的别廖佐瓦亚湾海域,一艘俄罗斯的AS-28 Priz号深潜救生艇准备在海底执行军事任务,意外却在此刻降临;它和里面的7名俄罗斯艇员被困在海底190米处的一片网状天线里。氧气有限,他们此时却无法自行逃生。求救信号已经从海底发至陆上。小型潜艇受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国际间传递着。
13米长的Priz(锦标)号小型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一艘小型军用潜艇,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深水海洋研究和水下目标侦察。但这次当它完成了6个小时的例行任务后,自己却陷入了困境。在海底190米深处,逃生舱口处承受着足足29个大气压,救出人员的唯一方式是把整只潜艇浮出水面。7名潜艇人员的生命和世上最大潜艇舰队的声誉危在旦夕。
海面补给船带来了不利的消息:它配备唯一的救援艇已经损坏。人们曾试图用绳索把Priz号拉出来,却让它缠得更紧。在受困海底6小时后,Priz号上人员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维持良好并且可以呼吸的空气。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值达到6%或7%,有些人会开始不省人事;若上升到近10%,多数人都会失去知觉并很快死亡。时间紧迫,若库尔斯克号事件重演,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是损失生命的悲剧,也将成为政治灾难。意外发生的第二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前所未有地发出了求助讯息,这条新闻迅速地从莫斯科传遍了全球。
〔抽言〕
2005年8月5日(周五)报纸标题:《美救援小组前往俄潜艇遇困地点—俄指挥官表示氧气能维持至本周末》
受困的艇上人员在堪察加半岛外海的海底静坐等候,他们的命运掌握在数千公里外的海员同行手中。堪察加半岛的彼得帕夫洛斯克港位于29座活火山围绕的盆地中,是俄罗斯的一个军事据点,也是世上最大的潜艇舰队基地。冷战期间,俄罗斯在海底设置了大型的军用天线,用以追踪其他国家核潜艇的行踪。其中有根天线上缠上了一张废弃的拖网,俄罗斯困住了自己的潜艇。
在数小时内,俄罗斯即向日本的美军基地求救,消息很快被传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深潜部队。8月5日清晨,海员受困的消息成了莫斯科的头条新闻,也传到英国海军的一流潜舰救援专家和指挥官伊恩·李奇斯那里。8点半左右,更多信息已经上传到ISMERLO国际潜舰逃生与救援联络办公室网站,求救的请求已经翻译成英文。
此时Priz号的人员在海底已经受困24小时。由于不知道要等候多久,所以他们关闭了引擎,艇内的灯光也被调暗以节约电力。四周温度骤降后,人的身体会消耗更多氧气来保暖,潜艇艇长下令手下穿好保暖衣服,并保持静止和安静,将空气的使用量减到最低。你可以想象把自己锁在家中最小的房间里4天,不能读书,看不到东西,会逐渐觉得很冷,就能体会他们的感受。Priz号这种深潜救生艇的一次下潜时间比较短,也没有设置厕所。通常的做法是用瓶子解决生理需求,但如果时间长,可能就找塑料袋来装,再拿到远处存放。预防疾病,也遮掩臭味。
苏格兰的皇家海军救援小组开始准备海底救援艇。“天蝎”号是由海面船只遥控的潜水装置,以“脐带电缆”供电,可达海面以下约915米的深度,重要的是它可在几秒内切断拖网与绳索。“天蝎”号的操纵器是一支机器手臂,上面有切割器。整只机械手臂可以360°旋转并左右移动,35厘米的绳索对它来说不是问题。至于水下的视觉,短程彩色声纳和长程黑白声纳可以协助他们在黑暗中看清物体。
在短短数小时之内,英国国防部已经做出反应,并决定向俄罗斯提供协助。俄方在19分钟后响应,表示愿意接受帮助。英方此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将整个“天蝎”号小组(1.4吨重的“天蝎”号和16吨重的控制室及装备) 从苏格兰紧急运送到8000公里以外的堪察加。
波音C-17巨大的机身可载运一辆坦克或一架直升机,但搬运如此沉重的货物只能用K型装卸机—一种特别设计的升降平板货车。对于飞行员来说,以往飞赴他们很熟悉的中东地区,也需要至少两个小时的提前准备,而这次任务,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一切都等先升空后再来考虑。
燃料是C-17飞行员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飞机上已经承载了近18吨的装备,为了避免更多负重,燃料箱已经无法装满。驾驶员面临着困难的抉择,最后他只装了重约265吨的燃油,比理想中的油量少了9吨。如果天气恶化,油量可能不足以让他安全转往其它空军基地。这次特殊的任务给这架飞机赋予了人道主义的意义,即他们可以飞直线――完成任务最迅速的路线。通常会有书面文件,但这次他们只是得到了口头上的交代。
载着22名英国军人、6名操纵“天蝎”号的组员和设备,C-17以破纪录的速度升空。到达堪察加最短的路线是向北,即沿着80°经线飞后直接降落,这也是用油量最少的路线,即使这样也需要飞行11小时。
与此同时,美国小组在圣地亚哥组装一大批救援装备,包括“超级蝎子”遥控深潜器:“我们决定带一套水下作业载具系统,但这需要K型装卸机,因为有的装备足有约14吨重。我们安排从日本空运一部K型装卸机,送往彼得帕夫洛斯克。”
(责任编辑:史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