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电子市场,全球家电巨头逐鹿中国,洋品牌与本土品牌之争已经白热化,洋品牌不再以技术优势自居,积聚了多年的力量之后,在本土化跑道上迅猛崛起,向本土品牌发起凌厉攻势。
国际品牌本土化,是一种趋势,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大打本土化之仗,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当洋品牌初尝2005年本土化战果之后,我们已经可以预感到,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的较量将更加惨烈。
研发本土化:洋品牌力抄近路
在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洋品牌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原来,许多跨国公司的国外设计人员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不了解,按他们的既定思路来设计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以后,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上市“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国产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的不断进步,迫使跨国公司确立新的研发方向:更多更快地设计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本土化产品。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第一品牌,索尼在中国市场不断受到本土品牌的挤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益加深。2005年是索尼本土化的关键一年,为了巩固中国的市场份额,索尼中国工程设计集团在上海启动,以强化中国本土研发设计为推动力,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全面提升VAIO笔记本电脑、彩电、个人音频、数码影像等本土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目标是把中国变成仅次于日本的第二个“大本营”。
索尼在中国豪赌设计与研发,只是洋品牌本土化竞争的一个缩影。从2003年起,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不断加大本土化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2005年已经蔚为壮观:LG大厦在北京落成,松下完成了中国“独资化”进程,日立(中国)由工程产业回归家电市场,夏普重建中国区组织架构、英特尔携手海信与TCL共同推广“数字家庭计划”……目前,“全球500强”有400多家已在中国建立了700多个研发总部或产品设计中心。
在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经历了资本、技术的激烈竞争之后,品牌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本土化产品设计成为洋品牌的竞争利器,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洋品牌要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开花,首先是融入本土文化,其次要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洋品牌的平板电视产品设计必须紧紧追踪新技术,适应市场的新变化。所以,许多跨国公司表示,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的首要目标是设计本土化,要放眼全球市场,不为短期利益所惑。
生产本土化:洋品牌坐地反击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制造基地加速向中国转移,IT制造业表现得成为突出。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生产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已经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全球每年16000万台电视机有8000万台在中国制造。
据国家信息中心市场处处长蔡莹介绍,2006年我国平板电视销量将在420万台左右,其中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分别为300万台和120万台。全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内地液晶电视市场规模达120万台,2006年将增至300万台,到2008年我国内地液晶电视需求量将达1000万台。
在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面对强大的本土品牌,为了压缩运营成本,洋品牌不得不舍远求近,在中国本土实施当地采购、当地生产,以生产基地的方式利用中国家电企业,完成其中国市场的合理化布局。作为全球第一家电制造、消费大国,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首先的制造基地,洋品牌的主要生产工厂纷纷进入中国本土,无论是技术与工艺,还是管理与采购,都力求在生产环节上与本土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欧美日韩等国的平板电视厂商把制造交给国内企业代工,大大压缩了生产成本,一方面扩大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后劲。
从平板电视产业的上游来看,三星、夏普、LG等洋品牌不仅拥有第7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而且第8代生产线也即将开工。论平板电视的制造成本,液晶面板占70%以上,属于绝对的核心部件,遗憾的是,本土品牌还没有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与外企合资的两条第5代生产线并无优势。
洋品牌平板电视本土化生产进退自如,前呼后应,对本土品牌构成了难以超越的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电子市场,全球家电巨头逐鹿中国,洋品牌与本土品牌之争已经白热化,洋品牌不再以技术优势自居,积聚了多年的力量之后,在本土化跑道上迅猛崛起,向本土品牌发起凌厉攻势。
国际品牌本土化,是一种趋势,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大打本土化之仗,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当洋品牌初尝2005年本土化战果之后,我们已经可以预感到,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的较量将更加惨烈。
研发本土化:洋品牌力抄近路
在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洋品牌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原来,许多跨国公司的国外设计人员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不了解,按他们的既定思路来设计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以后,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上市“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国产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的不断进步,迫使跨国公司确立新的研发方向:更多更快地设计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本土化产品。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第一品牌,索尼在中国市场不断受到本土品牌的挤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益加深。2005年是索尼本土化的关键一年,为了巩固中国的市场份额,索尼中国工程设计集团在上海启动,以强化中国本土研发设计为推动力,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全面提升VAIO笔记本电脑、彩电、个人音频、数码影像等本土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目标是把中国变成仅次于日本的第二个“大本营”。
索尼在中国豪赌设计与研发,只是洋品牌本土化竞争的一个缩影。从2003年起,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不断加大本土化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2005年已经蔚为壮观:LG大厦在北京落成,松下完成了中国“独资化”进程,日立(中国)由工程产业回归家电市场,夏普重建中国区组织架构、英特尔携手海信与TCL共同推广“数字家庭计划”……目前,“全球500强”有400多家已在中国建立了700多个研发总部或产品设计中心。
在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经历了资本、技术的激烈竞争之后,品牌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本土化产品设计成为洋品牌的竞争利器,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洋品牌要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开花,首先是融入本土文化,其次要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洋品牌的平板电视产品设计必须紧紧追踪新技术,适应市场的新变化。所以,许多跨国公司表示,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的首要目标是设计本土化,要放眼全球市场,不为短期利益所惑。
生产本土化:洋品牌坐地反击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制造基地加速向中国转移,IT制造业表现得成为突出。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生产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已经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全球每年16000万台电视机有8000万台在中国制造。
据国家信息中心市场处处长蔡莹介绍,2006年我国平板电视销量将在420万台左右,其中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分别为300万台和120万台。全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内地液晶电视市场规模达120万台,2006年将增至300万台,到2008年我国内地液晶电视需求量将达1000万台。
在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上,面对强大的本土品牌,为了压缩运营成本,洋品牌不得不舍远求近,在中国本土实施当地采购、当地生产,以生产基地的方式利用中国家电企业,完成其中国市场的合理化布局。作为全球第一家电制造、消费大国,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首先的制造基地,洋品牌的主要生产工厂纷纷进入中国本土,无论是技术与工艺,还是管理与采购,都力求在生产环节上与本土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欧美日韩等国的平板电视厂商把制造交给国内企业代工,大大压缩了生产成本,一方面扩大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后劲。
从平板电视产业的上游来看,三星、夏普、LG等洋品牌不仅拥有第7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而且第8代生产线也即将开工。论平板电视的制造成本,液晶面板占70%以上,属于绝对的核心部件,遗憾的是,本土品牌还没有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与外企合资的两条第5代生产线并无优势。
洋品牌平板电视本土化生产进退自如,前呼后应,对本土品牌构成了难以超越的威胁。 (责任编辑:张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