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回放
冒险坚持3小时小河遗墓重现世间
2000年12月10日上午,一望无际的罗布泊荒漠。杨镰与新疆考古所原所长王炳华等考古人员踩着龟裂的盐碱地,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凛冽寒风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与身后的《西域纪行》摄制组已经这样行进了4天。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了,然而,此行的目的地——小河墓地却仍然隐藏在无数沙丘之后。
12月9日扎营时,考古队清点了一次装备,剩下的给养只够回去的路程了,是继续搜寻,还是原路返回?谁都知道,罗布泊不会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立即返回是最安全的办法。但是,那曾在60多年前出现,随即又转瞬消失的神秘墓葬却是那样的无法让人割舍。考古队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再继续寻找半天,到中午再找不到的话立刻撤退。
12月10日中午,队伍到达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的故河滩。所有人体力都已严重透支,馕和水已所剩无几,再往前走已经很难保证整个队伍安全走出沙漠。
“再坚持3小时,就3个小时。”这个决定不能说不是一次冒险。突然,一个石油工程队营地出现在沙漠中。“我在营地办公室里发现,小河遗址的预计位置上,标着一条简易公路,就赶紧问工程队长,‘这里你们也推平了?’幸好,队长说那个沙丘不好推,就把路挪了几百米。我赶紧带着队伍就往沙丘奔。”杨镰说。
一座巨大而奇异的圆形沙丘进入了考古队的视线。沙丘足有半个足球场大,顶部密密地插着200多根棱形、圆形木柱。
至此,贝格曼所描述的小河墓地终于出现在中国考古专家的眼前。
新闻链接
“上千口棺材”的墓地神秘失踪60年
早在1910年左右,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就发现,罗布泊中有片巨大的墓地,这一发现使他能在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到来时担任向导。
贝格曼与奥尔德克沿孔雀河向南分出的一条小河南行,这条无名的河道被贝格曼随意称为“小河”。在小河西边约4公里处,贝格曼找到了这片墓地,并将这处被当地人传说“有上千口棺材”的墓地命名为“小河五号墓地”。
1939年,贝格曼发表《新疆考古研究》(汉译本做《新疆考古记》),对小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小河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及所蕴含的罗布淖尔(罗布泊古称谓)早期文明信息,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自贝格曼考察小河后,直到20世纪末的60多年间,再无后继者能够抵达这里,小河墓地在罗布沙漠中失去了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