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上空的“天网”
北约近日在布鲁塞尔宣布,它的26个成员国已就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达成共识,以保护其作战部队不受弹道导弹的袭击。北约称新导弹防御系统将提供“一个整体的、可调遣的防御网络对来袭弹道导弹进行多层次的抵御”。
据北约官员估计,该防御系统的主体部分将耗资约6.5亿欧元(8.7亿美元),预计该防御系统将于2012年全面付诸使用。
事实上,北约准备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在北约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多年来的努力使然。
自1993年以来,美国在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一直寻求与北约欧洲盟国合作。除在本国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加紧建设首批反导截击基地外,美国还在英国和丹麦建立导弹防御预警系统。尤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是美国正谋求在中欧建立导弹防御基地。
据英国媒体披露,自2003年底起,美国一直在与北约新成员波兰和捷克进行秘密谈判,讨论在中欧建立导弹防御基地的问题。如果谈判成功,美国将在中欧建立最大的海外导弹防御基地。波兰政府官员证实,波兰对参与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很有兴趣,表示希望加入这一防御体系。据悉,五角大楼的官员已经对波兰南部山区进行了踩点勘察,认为那里可以建立与导弹防御计划相联接的预警雷达站。此外波兰还与美国讨论在波兰境内建立导弹拦截站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捷克高级官员也证实,捷美双方正就在捷克建造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雷达站举行谈判。
美国与波捷的有关谈判都还在试探阶段,目前还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决定。有媒体披露,美国同时还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行秘密谈判,并考虑让匈牙利也加入到导弹防御体系中来。
尽管这些会谈还没有结果,但美国要把导弹防御系统这张“天网”织到欧洲的企图已不言而喻。
“天网”目标指向谁?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与盟国和相关国家开发、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说到底,是为了保护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正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加紧建设的两个导弹拦截站,主要是为了防范朝鲜对美国发动导弹攻击,而在中欧建立导弹拦截站,则是为了防御中东国家,尤其是叙利亚和伊朗的导弹袭击。
如果从战术角度而言,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战略角度来看,美国的真实目的并非仅仅对付上述国家,它真正防范的对象仍是冷战时期的老对手俄罗斯。
美国内积极支持尽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强硬派认为,导弹防御系统不同于一般的武器系统,它涉及21世纪美国的整体安全战略,关系到美国能否巩固和扩大战略优势。打造出导弹防御系统这样一个“天网”,不仅可以影响到对手的战略竞争能力,也将影响到美国的联盟与外交战略。
“天网”能有多大用?
按照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开发计划,陆基导弹拦截系统需要进行20次试验,1999年至今已经进行了10次,5次成功,5次失败。对于一个耗资巨大、而且已经开始进行实战部署的武器系统来说,这样的试验记录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华盛顿邮报》援引五角大楼首席武器评估专家的话说,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成功率可能不超过20%。他们认为,美国此前开发的任何一种武器都没有像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这样,在没有接受战场实地环境模拟考验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白宫高级官员也承认,虽然导弹防御系统可对美国提供保护,但这种能力是比较有限的。
从美国导弹拦截试验和部署目前所遇到的麻烦,人们不仅看到了建造这一复杂武器系统所存在的技术难题,也看到了美国追求绝对军事优势与安全环境的战略目标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
导弹防御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将刺激新一轮军备竞赛,进而打破地区战略平衡,导致地区局势更趋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