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我国手机产品市场的四大预测
2004年,我国手机企业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但由于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好转,2005年,我国手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一是2005年电信运营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发展。2004年我国通信运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173亿元,同比增长20%,为移动通信制造业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2005年中国将发放3G牌照,加上国内电信运营商对3G的投资,激活了市场需求,使困扰移动通信产业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有望成为电信市场的新亮点,新增移动通信用户仍将保持在6000万以上。此外,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电信业即将开放,一些外商投资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是随着电话普及率的提高,国内潜在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2004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仅为25.9%,离“十五”计划确定的我国移动电话30%普及率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70%~80%的普及率相差更远。随着“三农”问题逐步解决,手机产品的农村需求将会有明显增加,这是未来拉动内需的主要市场。此外,手机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推出,数据业务与应用内容的丰富,将加速消费需求的更新,手机向多媒体和数据功能过渡,如手机电视、手机电子银行等,每一种新品的出现都将推动用户市场的快速扩大。因此,国内手机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高集成度可望降低成本。照相、音频、视频功能正在实现集成;无线转换、滤波器等也将提高集成度,而多芯片封装则将越来越多的功能整合到一个封装中。手机功能和元器件的集成解决方案将降低手机成本,从而为手机用户市场的扩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是我国将形成世界手机制造生产聚集带,出口贸易将继续增加。从近3年手机出口数据看,每年都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估计这一态势可以延续到2006年。因此,我国手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预计2005年全国手机产量2.6亿部,其中出口1.6亿部。
我国手机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移动通信新业务的开发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形成了新的市场空间。移动通信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外壳的不断翻新,促使各生产企业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据统计,2004年手机入网测试的机型已达680种,比2003年增长19.2%。新品种、新机型的推出,加快了手机更新换代的周期,刺激了市场需求,形成了新的市场空间,成为促进国内市场手机销售的主要因素。
手机产业转型形成新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手机产业正呈现两个转型,一是手机企业由粗放扩张模式向精品竞争型转变;二是移动运营业面临2G向3G的过渡转移。
手机销售渠道竞争更加激烈,运营商服务转型为手机市场带来新的需求。跨国公司在国内的手机企业销售主要以代理制为主,国内品牌手机企业销售则是自销与代理并存。2003年开始,专业的家电销售企业如国美、大中、苏宁等开始销售手机,进一步加剧了手机市场的竞争。一些运营商开始采取移动通信服务转型的办法,迅速推出多款定制手机,以控制上下游产业链,增强运行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
CDMA手机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中国联通公司2004年新增用户仅为925万户,占全部移动用户的14.2%,估计2005年仍然不会有明显突破,因此CDMA手机生产企业2005年仍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价格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手机生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在大规模扩大生产的同时,将降价销售当作竞争的利器。从2004年市场销售的情况来看,手机的平均销价在1200元左右,比第一季度下降了15%,中、高档彩屏手机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大幅降价促销和加大对新机型的宣传已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手段。因此,2005年手机企业将继续面临降价的挑战。
未来知识产权纠纷。摩托罗拉、诺基亚等6家企业已联合向国内手机生产企业提出征收专利费问题,凡使用GMS和GPRS标准的将征收专利费,这对已处于微利期的国内手机厂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手机核准制的出台为手机产业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手机生产企业核准制》,为我国手机生产企业定点划上了一个句号,目前已有近十家企业要求生产核准。这对非定点企业来讲又是一次选择的机会,但对已定点的企业则是一次挑战,特别是长期以来靠贴牌生产的定点企业更是面临严峻的考验。
小灵通产品的迅速成长进一步挑战手机产业发展。小灵通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用户总量已超过7000万,由于其话费低廉,单向收费,市场仍然坚挺。2005年小灵通产品将继续挑战移动通信产品市场。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
( 责任编辑:刘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