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iPod”一直是爱不释手。单程1个半小时的上班途中自不用说,在家时也把它连接到音箱上当立体声音响,在长途驾驶期间更是将其作为多盘片CD播放机的替代品使用,每天有好几个小时都要带在身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其如此受宠呢?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在iPod新产品问世之际,也正好借机揭开其中的秘密。下面的文章是在对iPod有所偏爱的思路下写的,因此,有些观点还要大家自己斟酌。从一开始就亮出迷底,以此来唤起人们喜爱,我想这也正是iPod深受人们欢迎的秘诀。
我是因为《日经电子》要开始连载iPod的开发故事才买iPod的。当时在硅谷支局P记者的再三交涉下,苹果公司终于答应提供iPod。作为该报道的校审人员,我也试着购买了一台。这还是iPod mini没有在日本上市时的事情,购入的是当时最便宜的15GB机型。一个晚上还没过去,我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能解释这一原因的就是P记者在iPod开发故事中多次提到的“User Experience”。这也是所有iPod开发小组的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所谓User Experience,就是指在讨论产品功能与性能之前,首先从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体验这一角度出发,提练产品的理念。换句话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的方式。
苹果公司在开发iPod之前首先对MP3播放器为何滞销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存储容量小,当用户想听别的歌曲或唱片时只能将内容一条一条地替换掉。由于不喜欢这些烦琐的工作,许多用户在MP3播放器买来几周后就不再使用了。可以说以往的MP3播放器未能给用户提供一种良好的体验。
这又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在购买iPod之前,我也曾使用过索尼生产的名为“VAIO Music Clip”的产品。娇小玲珑的外观非常令人满意。只是有好多次尽管自己还没意识到,更换乐曲的过程实在是让人心烦。抓紧上班前的短暂时间启动电脑、选择歌曲、传送,不知不觉间到了赶公共汽车的时间,没办法只好中断传送,偏偏电脑又死机了,结果播放器里什么歌曲也没传进去,窝着一肚子火上班的情况不止一次。
而苹果公司通过采用大容量硬盘以及名为“Auto-Sync”的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只要将iPod联入个人电脑,个人电脑上的乐曲库就能自动全部传送到iPod上。以前原本就不该麻烦用户的乐曲传送工作,现在不知不觉中就让电脑自动完成了。而且还能将喜欢听的歌曲全都保存在iPod上。不用更换曲目,而且能将想听的歌曲随手拈来,这些便利和喜悦是我直到用了iPod后才第一次体验到的。此前我一直认为MP3的好处就是比CD和MD播放器轻巧便携,见到iPod后简直有一种拨开云见日的感觉。同样的功能现在也都很自然地出现在其他公司的产品上了。
最近问世的iPod Shuffle又让我想起了“User Experience”这个词。在iPod开发故事的连载中,苹果公司一直拒绝配备闪存的音乐播放器。这是因为使用闪存的音乐播放器除成本问题外,其存储容量也很难将用户个人电脑上的乐曲全部下载下来。最近,苹果公司决定将1英寸4G硬盘的iPod mini定位于容量只有1G的闪存产品的对抗产品,而且又有传言称,苹果公司正在开发闪存iPod,这让我不得不摇头不解。
随着iPod shuffle的亮相,迷底终于揭开了。解开这一迷底的关键就是“shuffle”(随意)这个词。苹果公司为iPod shuffle设想的典型使用方式就是从用户个人电脑里众多乐曲中随机选取并进行传送。用户也仿佛是请个人电脑作DJ,可以听到意想不到的曲目。也就是说,苹果公司赋予iPod shuffle的使命就是向用户提供与iPod不同的“体验”。为配合这一思路,该公司还取消了液晶面板,并相应地为iPod shuffle定出了令其他公司难以置信的低价。
这种“体验”也是有根据的。对于目前的iPod用户来说,随机听取iPod中储存的无数首乐曲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使用方式。笔者本人就采用这种使用方式。iPod的选曲之妙在于,经常会为“这一首原来是它”的意外让你会心一笑。实际上我手头的iPod就已经变成了iPod shuffle状态。在对全部乐曲进行随机欣赏时,iPod的液晶面板显示也不再变化。即便如此,仍能充分愉快地“体验”。唯一可惜的是此时不知道所听乐曲的名称。相信iPod shuffle用户也会有这样的不满。而将这种不满与渴望转化成对更贵的iPod的购买欲望,这大概也是苹果公司不为iPod shuffle配备液晶面板的目的之一吧。(未完待续,记者:今井 拓司) ( 责任编辑:闵繁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