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全球WiFi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说起马斯克的星链,作为一款跨时代的产品,星链让全球上网成为了可能,不少远洋航行、旅游的人也可以轻松享受互联网,然而就在马斯克星链已经跨时代之后,马斯克又要建火星链,马斯克这个是要做什么?
一、建了星链还要建火星链?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要求商业供应商提交方案帮助NASA探索火星。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日前在火星探索计划分析小组会议上向美国宇航局提出了“火星链”(Marslink)这一概念,该方案将火星与高速Wi-Fi连接起来,主要用于火星任务。
“火星链”方案是SpaceX“星链”(Starlink)卫星互联网的改编版,近7000颗卫星在轨运行的“星链”目前为近500万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在“火星链”方案中,多颗卫星将围绕火星轨道运行,使用现有“星链”服务的激光通信,使得地球能够与火星共享数据。
马斯克表示,“这只是非常基本的第一步,地球和火星最终将需要每秒petabit的连接。”
据GB News报道,马斯克的概念是向美国宇航局提出的开发“下一代中继服务”的三个想法之一,这种服务可以在邻近行星之间传输超过4Mpbs的数据。
SpaceX在全球发射行业已占据主导地位。SpaceX猎鹰火箭今年已经发射了100多次,发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家拥有1.5万名员工的公司还从美国国防部和NASA赢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政府合同,为NASA服务的载人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是目前美国出入国际空间站的唯一选择。
二、马斯克要在火星推互联网想干嘛?
马斯克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一直以来都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最近他的火星链也是如此,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首先,星链是SpaceX提出的一项卫星互联网服务计划,旨在通过发射数千颗小型卫星组成星座,为全球提供高速、低成本、广覆盖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一项目在初期并不被看好,因为传统上,卫星互联网服务受到诸多限制,如高昂的成本、有限的带宽、较高的延迟等。然而,马斯克凭借其在火箭技术和航天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对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决定放手一搏。
经过几年的努力,星链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千颗卫星被送入轨道,形成了庞大的卫星网络。这些卫星不仅为地球上的偏远地区提供了互联网接入服务,还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覆盖范围。星链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马斯克的超前眼光,也为其后续的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
其次,在火星上建互联网,乍一看似乎是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想法。毕竟火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环境也极为恶劣,建设互联网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但是,如果从人类探索火星的长远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必然。
一方面,随着人类对火星探索的不断深入,火星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设备和载人任务。这些设备和人员需要进行高效的通信。例如,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时,需要及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回地球。目前的通信方式存在传输速度慢、信号易中断等问题。如果在火星上建立一个本地的互联网网络,火星车可以先将数据传输到火星上的网络节点,然后再通过更高效的方式传输回地球,这将大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可能的火星移民计划而言,互联网是必不可少的。移民者需要与地球保持联系,获取地球上的信息、技术支持等。同时,在火星上建立的社区也需要互联网来实现内部的通信、教育、娱乐等功能。就像在地球上一样,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火星上的人类社会发展也离不开它。
第三,虽然火星链项目具有巨大的技术挑战和潜在价值,但从市场需求来看,其客户群体可能相对有限。目前,能够承担火星探测任务并需要高速通信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几个国家的航天局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传输、远程控制、科学实验等方面。因此,火星链项目的初期客户群体可能相对较小,市场容量有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火星链项目没有前景。相反,随着人类对火星探索的深入和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火星链项目的市场需求有望逐渐扩大。一方面,随着火星探测任务的增多和科研活动的深入,对通信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对火星链项目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显现。因此,从长期来看,火星链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四,对于马斯克来说,也许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更注重的是用自己超前的眼光来改变世界。马斯克的商业理念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他更多地是着眼于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
在特斯拉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这种理念。电动汽车在早期面临着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但马斯克坚信电动汽车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于是大力推动特斯拉的发展。如今,电动汽车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对于火星链的建设,马斯克可能看到的是未来人类成为火星的殖民者,火星上发展出繁荣的人类社会的景象,这可能就是马斯克的想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