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亮相!嫦娥六号标志性成果令人惊喜

刚刚结束了53天月背之旅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已运抵北京并“开箱取宝”。

嫦娥六号任务有哪些创新之处?探测器在月背收获如何?国际载荷带回了哪些“纪念品”?国家航天局等单位在2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给出答案。

6月26日下午,科研人员对嫦娥六号返回器进行开舱,检验关键技术指标完成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创新:实现“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介绍,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

月球背面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在月球背面采样和着陆必须依靠中继星。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说,这对深空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验证和提升。

此外,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还面临地形复杂等挑战,加大了任务实施的难度和风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说,考虑到月背的光照、测控条件等多种约束,设计了逆行的轨道飞行方案,做到了整个系统设计最优、最高效。

“我们把探测器、火箭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说,“在嫦娥六号执行任务前,我们把上天产品和地面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深入梳理,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更健康、更可靠。”

人们关心,嫦娥六号带回多少月壤?胡浩透露,嫦娥六号样品容器可容纳2公斤左右月球样品。月背采集到的月壤状态和月球正面月壤细腻、松散的状态“似乎不太一样”。

据了解,取回的月壤重量很快将对外公布。

6月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嫦娥六号取样回放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探秘:传回科学数据“大礼包”。

此次一同“搭车”月背旅行的,还有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国际科学载荷。

5月8日,在嫦娥六号探测器实施近月制动后,巴基斯坦立方星成功分离,拍摄并成功回传了月球影像图;5月10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巴方交接了立方星数据。

其他3个国际载荷,则在嫦娥六号着陆月球后顺利开展工作。

其中,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状态正常,法国氡气探测仪在月面工作时间达32小时,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在月面工作3小时50分钟。

“这几台国际载荷工作都非常出色。”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负责人刘云峰说。

6月3日,嫦娥六号携带的“移动相机”自主移动后拍摄并回传的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后续: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刘云峰介绍,国家航天局先后制定了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和月球样品及科学数据的国际合作实施细则,详细公布了月球样品研究的申请流程和开展月球样品国际合作的具体信息。“中方欢迎各国科研人士按照有关流程提出申请,共享惠益。”

此外,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在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中,国家航天局已经与1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就未来项目的任务、设计、联合实施和科学数据共享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深空浩瀚无垠,人类求索无限。卞志刚说,后续嫦娥七号、八号,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三号等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我们期待与更多国际同行携手,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新华社,版权归属原作者】编辑:汪雨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